银华保本基金怎么样(银华保本基金180002)

jijinwang

为进一步打破“刚兑”,证监会的监管大棒挥向保本基金。最新下发的《避险策略基金指导意见》让保本基金正式告别历史舞台,未来发行的公募基金产品名称上将不再出现“保本”二字。不过,正是这两个字的魔力,让保本基金曾成为爆款,但也让基金公司不惜铤而走险为了达到“保本”大批发行“反担保”机制保本基金,埋下风险的种子。但挥别市场熟悉的保本基金,迎来“避险策略基金”后,基民能否买账,一条漫长的投资者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启。

1雨后春笋

回望历史上第一只保本基金,成立于2003年6月,由南方基金发行,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只保本基金还未使用“保本”二字,名为“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和现在监管所纠正认同的“避险策略基金”不谋而合。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查阅公告发现,“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在担保模式上就已引入了连带责任担保形式,担保机构为中投信用担保公司,该基金避险周期为三年。

需要指出的是,继“南方避险增值基金”成立后,后续发行的保本基金便冠上了“保本”二字。从发行节奏上看,由于保本基金在当时仍属新鲜事物,无论是运作方式、投研能力等方面均稍显不足,基金公司大都呈观望态度,在2010年之前成立的保本基金数量较少。

2003-2010年,保本基金总体发行数量不足5只,如2004年3月,银华基金试水保本基金产品,推出“银华保本增值混合基金”,时隔四年后也仅成立了两只,2008年“国泰金鹿保本混合基金”、“南方恒元保本混合基金”相继成立,不难看出,彼时保本基金关注度并不高。

直到2010年底《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首次在制度上对保本基金进行规范,保本基金逐渐走入大众眼帘,保本基金发展路径也随之进入稳步阶段,2011-2014年期间,保本基金发行数量一直维持在每年10只左右的水平。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14年之前,保本基金的保本周期大多以三年期限为主,如国泰保本混合基金、南方恒元保本混合基金等,北京商报记者统计,这时期三年制保本周期的保本基金占比近八成,两年甚至一年半保本期限的保本基金还并未流行,从产品收益上看,每年也较为稳定,很少出现大批基金净值破发的现象。

弱市爆款

保本基金真正爆发期的到来,是2015年下半年牛市结束,股灾后投资者避险情绪的抬升,以及股票市场的持续动荡,让保本基金的避险优势充分凸显出来,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保本基金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都在快速扩张。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5年下半年以来,共成立98只保本基金远超前12年保本基金发行数量总和,发行规模高达2322亿元,占全部保本基金的72%。首募规模排名前十的保本基金中,8只成立于2015年下半年以后,如建信安心保本二号混合基金、华安安益保本混合基金和诺安景鑫保本基金首募规模均超49亿元。

此外,多只保本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如诺安利鑫保本混合基金发行7日即结束募集。

随着保本基金畅销,基金公司开始密集批量发行保本基金,招商基金对保本基金的发行最为积极,共发行包括“招商安博保本混合基金”、“招商安达保本混合基金”等一系列“安字辈”保本基金和“招商境远保本混合基金”在内共计11只保本基金,长城基金以10只保本基金产品的发行量紧随其后,此外,诺安基金、建信基金、博时基金密集发行保本基金。

对于这种市场上大批量同质化发行保本基金的现象,早在2016年初就有市场人士提出担忧, 认为保本基金无序化发行一旦遭遇极端行情非常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或股市持续下跌,很多产品将难逃破发命运。

与此同时,以往并未引起重视的保本基金采用连带责任机制的潜在风险也日渐凸显,2016年上半年,监管层就开始暂缓审批保本基金,由于当时保本基金发行量井喷,市场上担保机构的担保额度也接近上限,部分基金公司为了能够顺利发行保本基金运用“反担保”的手法,潜在风险较大。

三大风险

保本基金成为发行爆款后,基金公司虽然借此实现了规模扩张,但种种风险隐患却暴露出来。近日证监会下发《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证监会指出目前保本基金存在的三大风险。

首先是保本基金保障机制问题。目前已发行的保本基金均采用连带责任担保的保障机制,担保机构有权无条件向基金管理人进行追偿,基金管理人实际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投资本金承担保本清偿义务。一旦保本基金到期不能实现保本,基金管理人应偿付最终的投资损失,行业风险不容忽视。“一家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才1亿元,一旦发生保本基金到期亏损,基金公司没有能力进行偿还,后果不堪设想。”上述北京基金公司市场分析人士指出。

此外,证监会称,保本基金第二大隐患在于部分保本基金为提高收益率,投资运作不够稳健,存在将低等级信用债纳入稳健资产投资范围、剩余期限错配、风险资产放大倍数过高等情况,使得基金净值波动加剧。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迎合市场,部分基金公司提高了保本基金权益类产品比重,在本就不好的市场环境下,安全垫变薄极易出现风险隐患。

最后是保本基金快速膨胀可能带来的风险。随着保本基金数量、规模不断快速增大,尤其是部分基金管理人大量集中发行保本基金,若出现到期亏损且无法赔付的情况,容易损害持有人利益。

目前全市场存续的保本基金共有151只,资产净值约3200亿元。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5日,35只保本基金跌破1元面值,占比23%,如交银荣和保本混合基金、东方安心收益保本基金单位净值跌至0.976元、0.9772元。上述数据无不证明着保本基金的保本难度正在加大,后期监管层对保本基金盲目发行进行了约束,一时间保本基金清盘、转型的案例也开始出现。

小众产品

为打破保本的“刚性兑付”预期,《指导意见》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并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过渡安排,分析人士指出,未来的避险策略基金将不再有强制“保本”的约束,这一点将与市场上其他类别的基金无异,随之而来的产品吸引力有可能会大幅下降,基金公司发行的积极性也将不高,预计未来避险策略基金可能会成为小众产品。

盈码基金研究员张婷表示,保本基金正式取消责任连带机制后,保本基金到期发生亏损,基金管理人将不再承担保障责任,担保基金承担向基金份额持有人补足差额的义务。这很大程度上可能会导致保本基金后期很难找到担保机构,新基金发行难上加难,而对于现在存续的老基金,到期之后找不到保障机构,很大概率将转型为其他基金或者进行清算,因此后期避险策略基金发展可能会遇到困难。

济安金信基金研究中心主任王群航也表示:“在市场不佳的情况下,有的保本产品已低于面值,担保公司不愿再为其担保,保本基金此前的生产合作链便基本断裂。”

对于投资者而言,取消保本保障机制之后,到期发生亏损,如果保障机构无法偿还,很可能会使得投资者面临本金的损失,保本基金后期改名,从心理上来说,投资者可能也会产生一定的抗拒,投资者恐也很难买账,后期可能会出现遇冷的局面,张婷坦言。

同时,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投资保本基金时需要投资者正视避险策略基金潜在的风险,并不是说一定会万无一失保障资金的安全,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承受损失。

同时建议投资者一些长期资金可以投资避险策略基金,对于短期资金来说保持谨慎,需要认清自身资产的投资时间预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