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心基金慈善基金会待遇怎么样(浙江心基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jijinwang
【礼让斑马线,让文明交通始终“在线”![心]】斑马线是行人过街的“安全线”,也是城市交通的“文明线”。文明交通,礼让出行是文明城市的一张最美名片之一,安全畅顺更是惠及千家万户,斑马线前让一让,既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更是传递爱心、温暖彼此的文明之举。@宁波高速交警支队

起步篇:做灵魂的“追光者”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胡芳的公益之路始于2006年,从成为一名眼角膜志愿劝捐者起步,她走上了一条给人以光明然而于己却常有暗影的道路。

  某天,胡芳偶然从网上读到一篇题为《点灯的人》的文章,她被那位眼角膜劝捐者的故事深深打动,如同点亮了她心中的一盏灯。她在读后感中写道:“是啊,人固有一死,但当你告别世界时,还能将自己的角膜捐献他人,使人重见光明,这就是生命与爱的延续,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从那时起,胡芳便有了捐献自己的角膜并鼓励他人捐献的想法。

“我们在一起”——“心舞”志愿者与盲童开展联谊活动

  然而一时的冲动并未让这个好的想法变得顺利。胡芳独自摸到过很多地方,要么是被拒“不得入门”,要么是自己懵懂“不得其门而入”。最终,她找到浙江省防盲指导中心,填写了角膜捐献登记表,并申请做起角膜劝捐志愿者。就这样,胡芳搭建起一座爱的桥梁,成为一名角膜捐献“代言人”。

  慢慢地,她体会到,自己选择的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但以胡芳与生俱来喜欢挑战的性格,这份选择却也正是她心甘情愿的事情。

  2007年8月,胡芳开始以“心舞”作笔名在浙江在线、金华新闻网、兰溪新闻网等媒体连续发表《角膜劝捐日记》,真实记录了一名角膜劝捐志愿者的经历和感悟。在日记首页,胡芳写道:“生如夏花,死亦何为?世界如此美丽,而在我们身后,还能有什么是可以纪念并留住这种美丽的?……那双看过世界的清澈的眼睛,原来可以奉献,继续清澈地注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

  一时,日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网友阅读跟帖,许多网民直接留言或电话对她的善举给予支持。或许正是这种支持让她一写就是10年,日记也已累计达到了300万字。

  胡芳说:“在我国,每年都有上万人需要做角膜手术。我做这些,只是因为有人需要。”

  正是凭着这些年来“执拗式”的执着,胡芳让更多人了解、理解并参与到角膜捐献与劝捐队伍中来。截至目前,已有40人完成了角膜捐献,帮助79人重见光明,胡芳团队和地方红十字会共同推动了金华角膜器官和遗体捐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在金华市范围内已有370例器官捐献,而这些善行义举挽救了1110位患者生命,使740位患者得以重见光明。

  回忆当年,胡芳说:“刚开始时,几乎没有人能理解我的想法和做法。‘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有的死者家属非常排斥,将我骂出门来。有人觉得我只不过是在一个作秀的年代多出的一个作秀的人。外界可以唾沫横飞说三道四,但我不能回应,我必须行动起来。我觉得坚持就是最好的回答。劝捐日记我慢慢地一直写,我坚信总会有更多的人去浏览去了解。我要做一个播撒种子的人,看着它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更多人因了解而理解,因理解而参与……”

  “唯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捐献者和他的家人到底有多么伟大。他们理应被铭记。”回忆当时,胡芳至今依旧充满感动,“我记得有一位85岁的老人,特意委托儿子来咨询我如何捐献角膜和遗体。当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最终,这位老人的角膜使一位19岁男孩重见光明。我帮老人完成了心愿,也见证了光明传递的过程。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因为一位受人尊敬的逝者而改变。这不就是生命与爱的奇迹?”

  自然,在追寻光明的过程中,既有许多“至情时刻”,也不免有许多“至暗时刻”。胡芳目睹了很多深陷黑暗的眼疾患者对角膜的渴求,也亲历了许多艰辛故事。为了一片角膜,她曾一次次深夜前往医院,在手术台前做医生的助手,甚至三更半夜与医生一起前往太平间,直面摘取角膜手术。手术刀下的寒冷,太平间的恐怖,一度让她害怕到颤抖,手术结束后才觉出嘴唇已被咬破,鲜血不住外渗而自己竟浑然不知。

  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夏天时,眼角膜需要在捐献人去世6小时以内摘取,冬天则需要在12小时内摘取。因此很多时候,胡芳都会亲历角膜志愿者的死亡时刻。夜间,她需要打车赶往医院,帮助医生抬尸体、做助手。每一次,她心里都会涌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因为你简直可以听到死亡的脚步声渐行渐远,而它所留下的却是一片恋恋不舍的光明。”

  她的这些经历足够写成一部小说。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想过放弃,而是在这种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中愈走愈远,愈走愈稳。

  在胡芳的日记里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情——“我们在逝者黄先生家里就地完成了手术。当角膜放入医生冰壶的刹那,我切身感受到了生命消失与生命延续相互交织的复杂心情。临别时,黄先生的妻子忽然紧紧抱住冰壶泣不成声,然后轻柔地拿着纸巾擦拭冰壶,哽咽着说:‘一路走好……’。我紧紧抱住她,竟无语凝噎。我心里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你们的付出……’”

  黄先生生前是一位坚定的角膜捐献者,但就在他病危之际,家人把他从医院接回了农村家里,起因就是黄先生的母亲反对儿子捐献角膜。

  那是2012年的一个冬夜,胡芳知道时已是晚上十一点钟。午夜时分,她顶着漫天大雪赶到黄先生家里,百般说服家人终于完成了黄先生的遗愿。

  出发之前,胡芳也曾犹豫再三,甚至做好了被咒骂出来的思想准备。“但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要去试过才行。如果有一线成功的希望,也就意味着世界上又多了一份光明。”胡芳做到了。

  在胡芳的记忆里,还有一个难以忘却的名字——屠栋。

  年轻的屠栋是少有主动找胡芳要求进行角膜和遗体捐献的志愿者之一。屠栋有一个不幸的童年,他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随着肌肉一天天萎缩,14岁后他就再也没有站起身来。而屠栋的父亲也罹患重病,全家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屠妈妈一人肩上。

  2016年7月,屠栋不幸病故。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大男孩也完成了自己捐献角膜和遗体的遗愿。依照常理,胡芳完全可以将此作为一个结束。然而她说,这只是一个起点。这不仅是因为被可爱善良的屠栋所感动,更是因为孤独的屠妈妈在她心里增添了一份责任、一种义务,她要搀扶着屠妈妈一直走下去,让她在以后的道路上昂首向前。

  从此,胡芳和心舞团队帮助屠妈妈做起了“爱心杨梅”系列产品。他们帮屠妈妈注册商标、创办作坊、设计包装,生产原汁原味的“屠妈妈”杨梅干与杨梅酒。“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年来,“屠妈妈”农产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升级产品,逐步打开销路,成为兰溪土特产远近闻名的“金名片”。

  一片爱心角膜延续了一个长达12年的爱心故事,并且仍将继续下去。这一由角膜捐献所诞生的精准扶贫案例已被列入《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蓝皮书,并被给予“由政策倡导入手,推动乡村有效治理”的评语。凡品尝过屠妈妈杨梅干与杨梅酒的人无不赞道:那才真是“妈妈的味道”。

  胡芳说:“慈善其实是一种施恩与报恩的关系。慈善最根本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是更要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别人的人,要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要他们过得不再那么辛苦。这就是我对慈善的认识。”

  在胡芳的公益慈善“版图”上,角膜劝捐只是最为“明亮”的项目之一。多年来,她坚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积极探索公益慈善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并将公益慈善之网编织得更加宽广强韧。正如她十年如一日倡导角膜捐献,也十年如一日地帮助屠妈妈过上幸福生活。

  近年来,胡芳通过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形成助推共富合力,依托“腾讯公益”和“国网电商平台”以及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等爱心平台,宣传推广兰溪杨梅品牌,结合地方产业成立农作坊进行杨梅深加工。“屠妈妈农作坊”被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评为浙江省首批“名特优农作坊”,更是在央企消费帮扶平台等电商渠道开展直播带货,销售杨梅及加工产品,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胡芳还在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成立了“心舞公益基金”。按照约定,每销售一只“屠妈妈”礼盒都将有8元钱捐赠到公益基金,其收入将定向用于角膜捐献者家属购买大病保险,帮助曾经帮助过他人的人能够过上更安心的生活,实现公益项目自我造血功能。同时,在浙江省妇联的大力支持下,“全国三八红旗手助共富心舞工作室”正式成立,更多资源的整合,促使在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

  慈善是一片海洋,光阴是一叶风帆。17年来,胡芳与她的“心舞”团队乘风破浪,所做的善事不胜枚举,所行的义举不计其数——坚持13年持续关怀关爱盲童,守护他们入学就业。项目所惠及的5位盲童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有的成为高级推拿师,有的今年考入了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坚持8年持续开展“给生命多一份希望”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与急救普及项目,并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实施;坚持6年持续开展“让爱回家”关爱阿尔茨海默病老人项目,至今共发放3万个“黄手环”和900个“定位符”,为老人点亮“回家的路灯”;持续开展扶贫济活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慈善……爱在不断地叠加与融汇中向前涌动,川流不息。

  常有朋友评价胡芳“太能折腾”,而且折腾得那么理直气壮,那么乐此不疲。然而胡芳却认为,这就是她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累得踏实”的生活方式。“你千万不要把慈善公益想得多么崇高伟大,多么富于牺牲精神,其实没那么神圣深奥。我认为慈善公益就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有内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帮助别人,也善待自己,这才是慈善完整的含义。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不叫慈善,至少不是完整的慈善。”

  心舞服务中心也渐渐有了“益二代”,成为志愿者的“接班人”,这让胡芳感到无比欣慰。记得一次聚会中,当胡芳看着自己照顾长大的盲童一个个或进入学校继续深造或进入社会谋职创业,不禁心生感慨:“的确,快节奏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变得很忙。所以,今天的慈善再不是随时守候在你们身边嘘寒问暖,而是更多发自内心的关注。就是每当你们转过身来需要帮助时,我就在那里。”

  在胡芳心里,角膜捐献带给人以光明,电力输送同样带给人以光明。她将工作与公益紧紧结合起来,在公司支持下开展了“电亮明瞳·与光同程”项目,以带动更多人加入角膜捐献者行列。“慈善本来就是一场爱心接力,我之所以去做,不是因为我需要得到别人的回报,而是希望大家能像我一样去对待别人。”胡芳这样说。


本文图片由心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