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债基金是债券基金的一种,专门投资债券。2022年股市犹如过山车,作为基金小白,配置一些纯债基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看了诸位大神的推荐,属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被提及最多的是鹏华丰禄和德邦锐兴以及东兴兴利。这三支基金表现都挺好,但由于东兴兴利2020年才成立,,暂不做对比。德邦和鹏华都成立于2016年,从业绩表现看,鹏华丰禄仅近一年收益略输德邦,其他时间优于后者。
德邦锐兴在管的两位经理都是2021年先后接管该基金,接管后的近一年风险控制优于鹏华丰禄基金。期待两位今年有漂亮的业绩。我现在持有的是鹏华丰禄,因为限购,设置了定投。德邦锐兴加了自选,再观察观察[呲牙][我想静静]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好么?
简介: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国人民银行创办的、吉林省唯一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金融院校。学校集金融人才培养、金融行业培训、金融科技创新、金融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一体,是吉林省重要的金融教育产业服务基地,金融行业人才供给的主渠道。 学校位于“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节点城市,长吉图、长吉一体化、长东北发展战略叠加区——吉林省长春市,座落在城市交通主干道人民大街南端,依傍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学校1978年在吉林省财政金融学校的基础上恢复建立,1983年在校内创办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职工大学,1984年升格为长春金融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全省唯一的金融院校。学校与1960年的吉林省财政金融学校一脉相承,与1946年的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同根同源,为全国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任金融机构行长(局长)以上职务的500多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员5000余人,在吉林省县以上人民银行、银监局、各类金融企业任中层以上干部的占半数以上,在金融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被誉为吉林省“金融界黄埔、银行家摇篮”。 学校现有在校生5700余人、教职工340余人,设有金融系、会计系、信息技术系、经济管理系、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学院、文化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和体育教研部10个教学单位,开设金融管理、投资与理财、国际金融、财务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贸易、商务经纪与代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34个专业,是吉林省金融专业设置最早、专业覆盖面最广的院校之一。现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省级精品课5门、优秀课24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支、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学校以服务金融领域为特色,致力于技术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建立了金融管理“3+2”、 保险“3+2”、 财务管理“3+2”、市场营销“3+2”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金融创新实验班”和“会计创新实验班”,与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光大银行广州分行、吉林银行、欧亚集团、中国人寿保险、德邦物流、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沃尔玛公司、吉林省农信社、华泰联合证券、吉林九台农商行、长春融泰村镇银行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百余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了模拟银行、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中心、电子商务、锐捷网络等27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电子商务等专业全覆盖的校内实训基地,全面推进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师资队伍优良。教职工中教授28人、副教授70人,博士、在读博士20人,博士后3人、硕士194人,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1人、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10余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博士后、博士比例占专业教师的15%,硕士占教职工总数的70%,形成了一支学历较高、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的积极作用,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创办创建了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吉林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东北亚金融博物馆等国内首创和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依托科研服务,充分发挥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的积极作用,列席省政府常务会议,参与重大研究课题评审,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吉林省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调研报告》、《梨树县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运行情况调研报告》,积极推进了与省金融办的《长吉金融一体化五年工作规划》、《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与国开行“三农”金融产品创新项目、与九台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专项课题等项目,得到省政府有关领导的批示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充分发挥了金融咨政服务的智库作用。 学校围绕金融支持民营经济、“三农”发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近39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3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140余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国家、人总行、省级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40余项,正逐步成为吉林省金融业发展的智库。 学校生源稳定优良,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同,一直实行全国招生(26个省市自治区),录取分数线居省内同类院校之首,其中金融、会计专业录取分数高于本科线,学校最低录取分数高于三本(民办本科)100多分。学生报考踊跃,每年平均报到率均超过85%,吉林省内考生报到率达95%以上。积极开展继续教育、金融行业培训等工作,与西南财经大学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与辽源市领航职业培训学校、辽源成招职业学校、四平市终身教育辅导中心、大众职业教育4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重新启动函授教育工作。 学校国际化办学不断拓展,与马来西亚国际王子学院、美国班尼迪克大学举办的国际合作项目,在校生已达1200人,是省内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培养人数最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在现有合作项目基础上,加强与不同国家(地区)高校交流合作,与爱尔兰特瑞理工学院正式签订合作办学项目协议书,与新西兰怀阿里奇理工学院、西苏格兰大学、德国BSK教育机构、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书,与新加坡特许学院、台湾南华大学签订了短期交流项目协议书,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积极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外专局等留学项目,加大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培训力度。 学校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创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中心。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银行技能大赛、财务决策大赛、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等专业大赛中屡获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2014年,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社会实践征文活动中,我校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特等奖”的突破。我校毕业生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超过87%,平均就业率超过90%,2015年就业率为95.1%,在金融行业就业超过5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金专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严格遵守职业操守,毕业生满意率在95%以上。 学校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已规划在长春市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新校区。目前,新校区立项已获得吉林省发改委同意并批复,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已初步完成,各项招标工作稳步推进。 学校坚持“科学、民主、务实、求是”的办学精神,秉承“诚信、笃学、崇实、创新”的校训,全面提升内涵、拓展外延、凝聚力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依托金融行业、面向市场、服务吉林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发展的,以经济类专业为主体,金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性金融院校。注册资本:21867万人民币
2、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多可怕?
印度种姓制度最可怕的是两点,一是出生之后所在的种姓就已经确定了,一生都不会变化,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二是不同种姓之间不可逾越,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2000多年前,雅利安人经过欧亚平原南下进入印度,并且征服当地人,为了巩固统治,雅利安人创造出种姓制度,不同等级对应神身体的不同位置,由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首陀罗之下,还有达利特,他们是战俘的后代,地位最低,被称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印度人出生之后所在的种姓已经确定了,无论多么有钱,多么有才能,都不可能翻身,而且低种姓掌握的资源太少,也没有翻身的资本。
既然这辈子不可能改变种姓,很多印度人寄希望于苦行,希望能够在来世获得更好的出身,印度一位叫做阿马尔▪可杰的苦行僧,从1973年开始把手臂举起来,长达38年不放下来,如今已经固定在手臂上,再也拿不下来了。
印度苦行僧拥有将近500万人,他们通过苦行的方式寻求来世的显赫,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遭受巨大的痛苦折磨。
种姓制度不可逾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印度社会有“荣誉谋杀”,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会被认为是有损家族荣誉,通常的做法是将新婚男女杀掉。
2018年12月,一位名22岁女教师嫁给25岁的工科学生,由于男子的种姓较低。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女方父母在亲戚的帮助下杀害了22岁的女儿,随后焚烧尸体,并把骨灰倒进河中。
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一名22岁的“达利特”男子娶了一名高种姓女子,结果被女方父亲等六人杀害。
印度南部一名男子在婚礼上坐到高种姓的位子上吃饭,结果被身边的高种姓发现,于是附近的高种姓聚集到一起,对该男子拳打脚踢,最终不治身亡。
种姓制度虽然在印度独立时已经被废除,但是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越是看重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甚至比法律还管用,而且通常是低种姓和低种姓之间过不去。
种姓制度制度固然可怕,更可怕的印度教给印度人人灌输的转世轮回的思想。转世轮回加种姓制度,彻底抽走了印度底层民众的骨头,让印度底层彻底断绝了改变阶层的希望。
培养奴性的印度教转世轮回思想
印度教转世轮回简单说就是:你这辈子要是是贱民,你要是安安心心的当贱民,下辈子就有可能转世成为最高种姓婆罗门。你要是个贱民,却想反抗高种姓的统治,那么下辈子连人都做不成了。
之所以大量的印度人选择在恒河上举行火葬,或者把尸体放入恒河。也是因为印度教传说,尸体如果留在恒河里,下辈子会成为高种姓。
印度种姓制度的来龙去脉
要想讲清楚种姓制度的危害就不得不说清楚,这个种姓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大约在3000年以前,来自中亚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皮肤黝黑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为了更好的统治这片土地,雅利安人发明了种姓制度和印度教。
在统治者雅利安人内部,根据身份和职业的区分,从高到底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种,达罗毗荼人全都沦为第四种姓首陀罗,不同种姓之间不得通婚。
除了这四个种姓,印度今天还有1.62亿的人是达利特(贱民),也被称为不可接触者。从事印度教认为最卑贱的行业,其他种姓连碰到他们的影子都觉得肮脏。贱民也是被欺压最狠的种姓,在今天印度的村子里,高种姓杀死贱民赔钱就够了。
贱民最早是由罪犯、战俘和跨种姓婚姻的人构成,父母双方有一人是贱民,后代也沦为贱民。后来不信印度教的人也被泛指为贱民,矛盾的是外国人去了一律享受刹帝利的待遇,并不会真的有人把你当成贱民。
为了让这一切合理化,印度人又创作了一部叫做《梨俱吠陀》的经典。里面写到:婆罗门来自原人的嘴,双臂变成了刹帝利,双腿变成了吠舍,双脚变成了首陀罗。贱民被原人踩在脚下。
种姓制度的可怕后果
讲清楚种姓制度,我在回到主题讲讲种姓制度存在的可怕后果。
所有试图推翻种姓制度的人,在成功之前都变成了高种姓,继续去奴役那些他想要帮助的低种姓群体。所以印度的统治者从雅利安人变成了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不变的就是种姓制度。
当发生灾难之后,只能救一部分人,他们也会优先选择救助高种姓人。而不是谁更需要帮助。
最可怕的是根据调查结果70%的贱民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经过世世代代被洗脑,他们宁愿相信转世轮回,也不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印度!一个神奇的国度!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吖! 不方便的话,也谢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和古中国一样,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除了发达的古文明,印度和中国还有太多的相似点,比如领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资源丰富……。不过,从古至今,印度的发展状况都始终不如中国,究其原因,或许与其国内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有关。
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这种落后的制度有多么的可怕和可恨。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从中亚入侵了南亚次大陆,统治了这里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作为异族,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的矛盾越发的尖锐,为了强化自身统治,他们利用婆罗门教开始进行精神摧残。
在宗教的外衣下,雅利安人推行了等级森严的“瓦尔那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根据婆罗门教的教义,“创世之神”分别从自己的口腔、双臂、大腿和脚趾繁衍出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就是所谓的“神之子”。
而这四个“神之子”,又分别繁衍出了日后的不同种姓。既有负责掌管宗教和祭祀的“婆罗门”,又有掌管军事的王室或贵族“刹帝利”,还有从事农业耕种和畜牧养殖的“吠舍”,最后是从事繁重劳动的“首陀罗”。在“神之子”繁衍的四大种姓之下,是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贱民。
在婆罗门教中,历来都把女性视为邪恶的化身,丝毫没有地位可言。可笑的是,婆罗门教竟然很早就建立了“圣女制度”,甚至于数千年来都被沿袭和保留了下来,至今仍然广泛存在。
所谓“圣女”,远远没有听起来的那么尊贵,通常都由低贱种姓的少女担任。为了生存,一些穷人家庭在女孩十岁左右就卖入了大大小小的寺庙。表面上,这种行为非常虔诚,这些女孩非常神圣,甘愿将自己奉献给了神。
表面上,“圣女”会进行祈祷或者祭祀,为信徒们广施恩德。暗地里,她们却是寺庙中婆罗门长老的泄欲工具,长期遭受着非人的凌辱,甚至还不如应召女郎。这些“圣女”们既不能拒绝,更不能后悔,只有年老色衰后才会被赶出,而且再也无人会接纳她们。
就这样,在宗教制度和种姓制度的荼毒下,印度人按照自己的种姓而按部就班地各司其职,甚至不知道进行反抗。而为了便于管理,增强各阶层的奴性,印度还规定“不同种族之间不得通婚”,更进一步造成了社会的割裂。
基本上,“婆罗门”生下的就是“婆罗门”,“刹帝利”生下的就是“刹帝利”,而“贱民”生下的就是“贱民”,代代相传。在宗教“轮回转世”之说的愚弄下,印度的下等种姓只能是一生一世任劳任怨,将虚幻的希望都寄托于来世的投胎。
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印度在四大种姓之内,又繁衍出了成千上万的“亚种姓”,以至于造成了国内无数的小教派。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亚种姓还是小教派,皮肤越黑越低贱。这些小教派又开始各自为政,使得国家和民族缺乏有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然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
进入二十世纪,印度终于脱离了殖民统治并宣布独立,甚至还在1947年废除了种姓制度。不过,种姓制度仅仅是在法律上被废除了,可残留在民众传统观念中的“毒瘤”却难以根除,至今都影响巨大。
加之,数千年的传承下来,高种姓始终在国家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医疗等方面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低种姓则完全被边缘化。笔者个人认为,这已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状态,成为了印度发展过程中最难以逾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