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大盘什么意思?

jijinwang

实时大盘什么意思,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主要说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个指数是怎么来的。其实,早在2015年6月,就有一个基金公司推出了一个名为“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分析系统”的产品,用来对市场进行分析。这个系统的出现,让很多投资者看到了希望,纷纷购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系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人怀疑这是骗局。


一:大盘点数什么意思

指数的定义: 股票指数即股票价格指数。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表明股票行市变动的一种供参考的指示数字。由于股票价格起伏无常,投资者必然面临市场价格风险。对于具体某一种股票的价格变化,投资者容易了解,而对于多种股票的价格变化,要逐一了解,既不容易,也不胜其烦。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和需要,一些金融服务机构就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熟悉市场的优势,编制出股票价格指数,公开发布,作为市场价格变动的指标。投资者据此就可以检验自己投资的效果,并用以预测股票市场的动向。

二:大盘加权指数什么意思

“加权指数”就是指的所有大盘股的走势,大盘的分时走势图里有黄色和白色两条线,其中白线就是指的“加权指数”的走势,即大盘股的走势。
英镑加权指数就是英镑的走势。
英镑兑该和英镑可以产生兑换的所有货币 并且结合比重程度所计算出来的加权平均值

三:大盘房什么意思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从2020年4月开始,我在全网发布文章和答疑,头条累计558天发布原创文章,每日不断,全年无休。

又到春节了,今年打算休息几天,告知大家一下。

2022年1月30日至2月7日,“章哥说买房”将暂停发布新的原创文章。

从大年初一(2月1日)到初七(2月7日),我将从章哥说房专栏的第一章《房产价值判断第一课》中选出七篇免费分享(首次全网发布),这些都是我关于房产价值判断的底层思考,篇幅比较长,力求说清讲透,感谢大家的支持。

春节期间,免费咨询照旧,我会抽时间回复。

祝大家虎年吉祥如意!

一、

学区房的逻辑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价格为什么这么贵?

很多人直觉的反应就是“政策”,是不合理的入学规则导致了学区房价格高。其实不对,经济学最基础的原理,商品价格是由供需关系造成的,这就是供需第一定律。

那第二定律是什么?

是“法律无效定律”,也就是任何以限制价格为目的的政策法规,都只在初期有效,随着时间推移,其效力递减。通俗的说法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办法总比问题多。

那也就是说,真正推高学区房价格的,不是政府,他们只是助推而已,真实的推手就是家长们。

是家长们兜里的钱,推动了有限的学区房价格的上涨。

二、

北京的学区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说出来可能不信,是1996年。哪一个小区?王府公寓,在北清路和定泗路之间,现在算北七家,平西王府的东边。哪所学校?自然是鼎鼎大名,北京最贵族的学校之一,景山学校!

为什么?

因为就在前一年,碧桂园在王志刚的创意之下,在广东顺德的第一个学区房别墅开盘了,配套的学校就是景山学校。这代表着纯正的贵族血统,代表着权贵阶层的教育方式。所以,王府公寓既然在北京,又挨着曾经的废太子府,自然也要引进景山学校了。现在已经不叫分部了,就叫王府学校,估计早就是合作到期了。

之后北京的学区房是哪里?

是大兴的兴涛社区,同样是别墅区。就因为引进了实验二小和四中合办的兴涛学校,每平米多卖了小2000块钱。

第三个学区房是哪里?是丰科园的怡海花园,引进的八中和实验二小。

之后就多了,到2000年的时候名校社区遍地开花,哪个楼盘要是不引进个名校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但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乱七八糟的,我也说不清楚。

当然这也并不是开发商单纯为了卖房,而是政府有规定。比如一个40万平的社区,就必须配建小学和中学,否则得上缴每平米1万元的教育基金,全算上得几千万到一个亿。那与其掏钱让别人盖房挣钱,还不如自己来呢,既能省钱,也能引入名校促进卖房。

但这个阶段的北京内城并没什么学区房的概念,几乎无人在乎。并不是家长们不重视教育,而是百姓们不认可买房。

一直到2003年非典之前,北京没什么投资买房的共识。虽然有些人已经先知先觉,但因为房价在1998年之后几乎没有上涨,人们也就不在乎。该分房的差不多都有了,买不起的就是买不起。所以那会儿的北京楼市没什么投资热度。虽然有投资热潮,但都集中在写字楼和公寓别墅,也就都是高档社区,是富人之间的游戏,和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

三、

那会儿如果想让孩子进入名校有四种渠道。

买房是最无奈的手段,毕竟花钱太多,不值当。

其他最牛的当然就是用权力了,一张条子就能解决问题。不用条子的也有各种共建生,相当于现在的政保,只是数量更多和更不透明而已。

其次就是凭本事考进去,哪所好学校都愿意招尖子生,所以凭简历和考试选拔,在2000年之前就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模式。当然这也有各种名义,什么特长生、优推生、点招生什么的,性质差不多,都是资质好成绩高的孩子。

如果既没有路子,孩子的资质也不突出,那就得花钱了。当然不用买房,交赞助费就行,也叫择校费、助学费、共建费什么的,叫什么都行,一个意思。

2001年,鉴于家长们对赞助费的不满,北京市物价局组织了调查组,一共72个人,号称72天罡,对500所学校进行了检查。都没细查,粗略统计就查出了7/8000万的违规收费。钱好像是都给退了,但谁心里都明白,这点儿钱,冰山一角而已。

交赞助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之前,开始是明着收,后来改为暗着收。各学校分档次不同收的钱也不一样,最开始不过是几千块钱,或者折算成同等价值的教师福利。到后来水涨船高,到2014年牛校报价30万,还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据说之所以要杜绝赞助费,是某位领导在微服私访时遇到了一个外地来京的菜农,人家说:北京的学校真好,在旁边租个房子,交几千块钱就能让孩子上学,比老家强多了。这下子刺激了领导,因为那会儿北京市政府给每个孩子的补贴,全算下来达到了20多万。这么多钱的福利竟然让外地人花几千块钱就给换走了,太亏了。所以,从此之后就有了教改,严禁用交赞助费的形式入学,尤其限制外地户籍的。

但在能交赞助费的那些年,租房上学真的是主流。当时中关村的租金回报率堪称北京第一,连年创新高。而且不光房租高,连买房都不好买到,甚至一度达到无房可卖的程度,都留着收房租呢。业主们也都不傻,知道租比卖更划算。当然那会儿也没什么人买,家长们花那么多钱买房没什么用,租房就够了,双方都合适。

2007年,中关村三小出事儿了。

大名鼎鼎的王翠娟校长被抓,同时被捕的还有刘副校长和会计出纳等人。坊间传言是贪污了上亿的赞助费,其实不是,只是收了这么多钱,其中的一部分被校长老师们旅游给花了。

中关村三小绝对可以说是传奇,1999年分出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逼得王校长甚至带人去各种儿童展会上发小传单招生。2003年分校就开到了万柳,那会儿所有的桌椅都是老师们自己搬过去的,可见创业之艰辛。今天如果说学校有点儿什么劳动任务,只要透出风儿来,愿意去义务劳动的家长有的是。

王校长早就恢复自由了,于2014年开办了石景山最牛民办学校,中杉学校,号称石景山的中关村三小。现在大家都在等着看后年的中考成绩,大概率仍然能再创辉煌。

四、

话说回来,学区房价格在当年为什么价格并不突出?大概四条原因。

1、人口原因

房子是用来住的,学校是用来上学的,都是得有人用才价值高。而北京在90年代出现户籍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的现象,从1990年的14万高峰期,到1995年就剩8.5万了,到了2003年,干脆跌落至4.4万的最低点。

那这种趋势带来什么后果,学位充足呗。所以那时候随便是个外地人,只要是交点儿赞助费就能上学。

再一个,北京从1992年之后开始了大拆大建的模式,内城老北京被大量拆迁到三四环之外。学校自然也就由当地解决,内城更是空余出大量的学位。大概在2000年左右,我家长辈曾跟我说,东城某片区当年的京籍小升初学生仅仅1000人。当时惊到我了,因为我80年代上学的时候,仅我们学校这一个年级就高达400人,可见当时的学位有多宽松吧。

中关村三小,现在多牛的学校啊,学区房是天价。而当初在1999年的时候,根本招不到人,无人去报名。这可是在中关村啊,现在都无法想象吧。

北京新千年之后的出生高峰期出现2007年,金猪年,当年出生了7.7万孩子,对应哪年?2013年,因此那年不仅实行了教改,天价学区房也刷了屏,就因为神兽们要上学了。第二个高峰期自然是2008年了,奥运娃。对应2014年入学,继续大力度教改,学区房再度疯狂。

之后每年的出生人口都逐步攀升,直至2017年达到顶峰。对应哪年入学?2022-2023年,这两年抢学区房的家长,很多都是为高峰期入学做准备的。没办法,学位不足,必须抢。

所以说,学区房之所以在2013年之前学区房没有出现疯狂上涨,那是因为人口不支撑,没有那么多的需求。

2、家长原因

北京的家庭分成三种。

第一是土著,老北京,都是1949年之前落户的。他们的特点是从事基层工作,收入不是很高,见惯听惯了帝都的权力更替,所以随遇而安。家里孩子能上什么学校都行,反正怎么着都不会比自己这辈儿差了。

第二种是新土著,1949年之后落户的。两部分组成,一种也是基层工作,逐渐和老土著没什么区别,也是随遇而安。另一种主要在内城和海淀核心区科教单位,也就是都是部委机关事业单位的,再包括一些央企中层以上的。他们身处重要部门,对后代的要求高,但也不用追求什么学区房,权力能搞定一切。

第三种是新北京人,改开之后来北京的,尤其是2000年之后来的。这部分家长来自中小城市,大部分都是通过高考,亲身体会了知识就是财富,学习改变命运。他们有着很强的危机感,更有让后代继续攀登的动力。学区房的主力军就是他们,为了下一代,为了家族的延续而努力。

但这第三种家长在当时还不是主流,人数太少,掀不起什么风浪。土著和新土著也就没有被带动,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危机,没感觉出竞争的压力。

3、制度原因

中国改开之后经过了好几次大的教改,说几次的都有,但在我看来,重要的是以下几次。

第一次自然是1978年了,确定了市级区级的重点校。

这下子家长和孩子们知道了学校之间的差距,而且这差距在逐渐拉大。到80年代初,重点校和大波轰中学就已经有着巨大的鸿沟了。但那会儿小学之间的差距还不是很大,主要都是硬件上的,教学内容没什么特殊的,毕竟那会儿没有奥数,也不讲究英语,英语进入小学教育要2000年之后了。

第二次应该是1982年,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被写入《宪法》。

北京第二年就开办了众多职业高中,比如著名的劲松职高就是当年成立的,分流了很大一部分高中学生。而且学前教育的蛋糕太大了,在各种比拼之下,逐渐受到家长们的重视。

再有是1986年,开始强调“就近入学”。

那年我老娘曾经说:幸亏你上初中了,要不然以后很可能被分到大波轰学校。应该也就是从这时期开始,好学校开始受到家长们重视了,择校费开始出现,但并不严重,毕竟多数家庭都没什么钱。

之后是1995年,学前教育被写入《教育法》,社会资本大量涌入,鸡娃模式开始暴走。

再之后是1998年,重要改革,小升初考试被取消,北京从此进入“大派位”时代。但这对房价有影响吗?没有丝毫影响。原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无房可卖,当时公房还不准上市,连租都不准租。商品房当时才有多少,零头儿都到不了。

但既然取消了考试,学校自主招生也就大行其道,择校费更是屡禁不止。

而且,既然重点校是客观存在的,又有着各自的考试选拔优推等模式,学前教育和各种补课就更加兴旺了呗。没有了表面上的大考试,冰山之下的较量就会更加残酷。权力、智力、财力齐上阵,怎一个乱字了得。

反正当年我调研过某所名校,共建单位竟然有3/40个,这还声称自己算少的。然后还有好几套考试模式,赞助费更是分了外地生、本地转学生、跨区转学生好几档。不提了,容易被和谐。

之后的教改我觉得都不太重要,主要都是增加幼儿园数量,毕竟2003年之后孩子增多。还有就是民办学校高速发展,北达师达建华华夏等等,再有就是各种坑校坑班蓬勃兴旺,鸡娃越来越被家长们重视。

重点来了,2013年,北京教育重大改革,强调必须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学区房的作用立刻被强化,房价暴涨。那一年,东西海朝丰石的学区房全部脱离大盘上涨,尤其是老破小,走出了接近30%的独立行情。

其中最著名的三个学区,中关村五道口被誉为宇宙中心;金融街号称史上最贵学区房;东城府学史家景山,血统纯正的贵族学区。但此时还是单校划片,所以学区房和非学区房泾渭分明,同学区内差一条街都能差几万块。

之后是2014年,史上最严教改政策出台,也就是大名鼎鼎的“2014意见”。除了继续强调免试就近入学之外,最大的改革就是“取消共建生”。这下子,以前凭单位关系能入学的家长慌了,也纷纷加入抢房大军。当然,之后“政保”也就随之出现,但规模远远小于共建,好学校的名额也少多了。

2014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但都出现在各区层面,也就是强弱联合,牛小配渣中,渣小升牛中。最著名的有东城青年湖直升171,西城裕中改名三帆。尤其是东城,强调“优质资源带”,强校兼并弱校,让家长们都不知道该选哪个了。

家长们也就顺势而为,索性指哪儿买哪儿,青年湖的几栋学区房立刻暴涨3万。西海等学区也一样,把之前渣校的非学区房价格在三个月之内全部补涨了回来。广外等被嫌弃学区也被发现了价值,于2015-2016年的暴涨中顺势而上,学区溢价从此全面形成。

之后的每年教改不用说了,时间近大家都知道,其效力也不算太大。哪怕是锁区、公民同招、六年一学位、1911、17630、20430等等,也算不上多大的力度,打补丁而已。哪怕是今年的教师轮岗,也不过是同区之内,肉烂烂在锅里,没多大的作用。

好像写得多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之所以在2013年之前学区房价格没有突出上涨,是因为家长们的选择方式多。递条子、共建生、考试、赞助费等等,权力智力财力都可以达到目的,而2013,尤其是2014之后呢,房子成了入学的最主要工具,那所有的资源必须向这一点上来倾斜,价格自然暴涨。

4、社会原因

这其实有点儿说不清楚,是综合原因,比较复杂。简单说吧,首先就是因为钱,当年的学区房之所以炒不起来,根本就是大家都没多少钱。

人的最基本需求是先生存再温饱,然后才是发展。2005年之前北京房地产没多疯狂,人们买房基本都是自住第一,抱着投资理念的都不多。至于学区房,直到2006年才真正出现这个词,在此之前几乎没人提。

之所以那会儿以交择校费为主,其实也是因为便宜,能花几万块钱解决的事情,没必要花几十万买套房,而且还没什么涨幅。一直到2006年,各学校最高一档的择校费一般也就是7/8万,像北大附小这档次的也就6万,普通校更是几千块钱就行。

当然这也分情况,如果资质高学习好的话,少交免交都是有可能的。而如果托关系走后门,基本上3万之内能搞定,更是没必要买房了。所以那会儿就是租房为主,犯不上买房。

再有一点的社会原因就是投入产出比。

那个时期还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之后,很快就出现了用工荒,找工作远没有今天这么难。而且贫富差距也不算太大,毕竟房子没有成为家庭财富的支柱,各家的资产总值差不多。国企央企刚刚从转型下岗的泥潭中爬出来,也并没有现在这么吃香。

更重要一点,当时的工资差距虽然相当大,但普通百姓的感觉并不明显,不像现在大厂能动辄几十万,而普通年薪才几万块。也就是说,文凭在当年很重要,但含金量没有达到赢者通吃的程度,内卷自然也就没现在严重。

所以,除了是那些真正体会过只是改变命运的考一代,或者是钱多到能够规划孩子人生的富裕家庭,普通百姓都觉得犯不上为孩子花太大的投资。因此无论学区房还是补课鸡娃,绝大多数都是浅尝辄止,社会焦虑没有到癫狂的程度。

而2013年之后不同了,人们看到了大厂员工的高薪,甚至能凭借股权直接实现财富自由,这种知识换取财富的性价比太高了。而没有文凭或学历低的呢,基本只能从事基层工作,肯定和高薪工作无缘了。甚至甭说高薪工作,能否找到个相对稳定的都不容易。

再加上阶层固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家长们不得不被迫进行军备竞赛。这导致本来只是小众参与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了全民的追求,学区房也就水涨船高。

五、

总结了学区房价格高昂的原因,那就说说其未来吧,看看是否还能永远保值?

先说我的观点,那就是很难长期持续。

在房地产界有一条共识,那就是所有的功能性地产,其保值性都相对较弱。

什么是功能性,就是在普宅居住之外的功能,比如海景房、商住公寓、养老地产、文旅地产等等,这些功能性都是额外的,自然也就包括学区房。原因没别的,房子是用来住的,所有的额外功能都是附加,是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消失或弱化的。

比如海景房,重点是海景,而不是房子。而海景并不稀缺,全国海岸线无比宽广,只要想开发就有的是。而商品价格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一旦供应量加大,那其附加值就相对降低了,自然也就影响了保值性。

六、

那学区房有哪些风险?大概有以下几条。

1、政策风险

学区房为什么会出现,之前为什么没有?因为早期的学位并不紧张,家长们也有其他渠道让孩子得到好学校的学位。

之所以出现学区房,也就是以房子来作为上学资格的主要途径,就是因为用其他方式分**源太过混乱,导致了各种社会不公,容易造成舆情。所以干脆用房子这一条标准来分配,从管理角度来说,倒相对可控。

我曾经问过其他城市制定学区划分的初心,基本都是这个原因,为了公平。他们并不是没有想到房价会上涨,只是没想到会这么猛,会成为全民追求。

中国的学区政策源于欧美,主要是美国,完全彻底执行学区划分。无论是买是租,只要在这个学区内居住,就有上学的资格。这背后的逻辑是房产税,无论买房租房,都是纳税人群。

在美国这个以自治为传统的国家,大部分房产税都是用于本社区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就是社区内业主出钱建的,绝大多数的日常费用也是业主们出的,与其他社区无关。所以他们可以心安理得的享用社区配套,很公平。

中国不同,我们并没有房产税,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社区也并没有缴纳任何的额外税费。也就是说,这几所好学校,其建设和教育经费,是全北京的纳税人所共同承担的。即便以后有房产税了,也不会成为美国那种的学区税,这所有的学校也是所有的纳税人提供的资金,并不能说归哪个学区社区所独享。

所以,现在的学区房制度在法理上有点儿说不通,相当于是东西海享受了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但这成本却让朝石丰和各个郊区的纳税人给均摊了,不太公平。

其他的建个医院什么的还好说,没阻止其他区的纳税人来看病啊,只要你不嫌远就行。可这学校现在是明令禁止其他学区的来上学,这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尤其是高中,根本就不是义务教育,锁区就更有些违反某些法规的嫌疑了。

打个比方吧,如果说清华北大人大北航什么,明年下令也只招收北京人,甚至只收有海淀户口方圆500米之内的,是不是有点儿不太合适啊?

法理,是任何一项政策的根本。现在是还没什么人提这些,但并不是没人想到。而如果舆论达到一定程度,比如要求放开高中甚至初中的择校权,那这学区房是否还能保住价值就不好说了。

就算没有这些法理上的风险,单凭政府要想用政策压制学区房价格也不难。比如六年一学位没反应是吧,九年好像也不在乎,那干脆来个20年30年一学位,看有谁还等得起。而且名正言顺啊,正好一代人嘛,没耽误你下一代上学啊。

再比如现在多校划片还没降价,那就扩大学区,把周边朝石丰的学区也扩进来,看看价格变不变。这也没违反教育法啊,完全符合就近入学原则嘛。

教师轮换的力度有点小,那干脆就来个整体搬迁吧。医院已经搬了好几个了,搬个学校总比这简单吧,疏解非核心区功能而已,理由很充分。或者是整体轮换,换来个丰台的全套师资,看看周边房价什么反应?

总之吧,政策是人定的,就看管理层想不想干了。在中国的管理能力之下,只要是政府真的想干成某件事,还真没什么不可能的。

2、供需风险

这个真不太好说,只能说可能性比较大。

上文看到说2013和2014为什么要教改了吧,就因为2007和2008年的入学人口太多了,所以也造成了学区房价格暴涨。2017年的京籍出生人口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17万多人,这造成2023年将严重学位不足。

这两年买房的也正是这两年入学的家庭,为了神兽们不得不抢房。

可是,2018年就降到了14万人,2019年13万,到了2020年直接降到了整10万。这个数字是2010年的水平,也就是说,10年时间增加的学位,3年时间就把需求给跌回去了。

可这增加的学位怎么办,不可能把教室当仓库,让老师都当库管吧?在供需逆转之下,学区房价格是否还能坚挺,真说不好。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鹤岗。

谁都知道这里房价恨不得全国最低,但其实没低到几万一套,那些都是郊区没本儿的,市区的2000多一平很正常。可是在2015年之前,这里的房价是5000多,尤其是市区的学区房价格。但从2012年起,鹤岗因为资源枯竭,人口开始减少,到今天大概少了10%的人口。可这是总流失率,而细看之下,会发现在校生从5万减少到了2万多。于是,跌幅最大的其实是学区房,因为学位太宽松了,有没有学区房都无所谓。

总之,在入学高峰期之后,全北京将空出大量的学位,高达几万个。在此情况下,如果家长们选择卖掉学区房,那这价格可就说不好了。未必能有太大的降幅,但10-15%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商品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3、竞争风险

北京在2003年之前几乎没什么学区房概念,连这个词都几乎不用。那会儿是中关村一家独大,其他的有好学校,但并不算受人追捧。

大概到了2007年前后,北京评出了五大学区,海淀占三个,东西城各一个。到了2009年,八大学区的概念提出,但也意义不大,反正也不影响房价。再之后还提出过十三太保和十八罗汉,那就更没意思了,有硬凑的嫌疑。

但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关村的竞争对手在逐渐增多,说明有更多的学区质量提升。典型的就是德胜学区,现在算顶级。而在2013年之前这里并不太受重视,甚至在2009年,这里的中介还以离中关村近当卖点呢。可也就是三五年时间,德胜学区强势崛起,到2014年已经稳坐顶级学区宝座。

更典型的就是万柳和上地学区了,都是新建校,甚至是新板块。2003年之前全北京都没多少人知道这俩地方,可到2014年,这俩同样和中关村平起平坐了,甚至价格还一度超出。

但之前的海淀名校呢,比如典型的十九中,曾经与北大附和人大附一个级别的,现在算普通校了。北蜂窝学区最早就是五大学区之一,可这些年不仅地位下降,房价也一度略输大盘,学区概念没帮上忙。

说明什么?

说明学区之间,学校之间的竞争很激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几年时间就崛起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朝阳的人大附和人分,北京中学,清朝,这些都分流了东西海的份额。丰台的十二中,2006年还排在20多名呢,可前几年就是西海之外第一校了。其他的还有石景山的景山和京源,都是东西海学区房的有力竞争者。

更典型的就是亦庄,至少在六七年前我在亦庄做项目,同事问我学校怎么样?我想了半天都想不出说什么,只想反问一句,亦庄有学校吗?但也就是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已经是城南第一学区了,今年甚至因为学区独立而引发了快速上涨。

这些好学校怎么来的?

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和西海名校合办的分校,都是分走了强校的资源。这些都是竞争者,野蛮而快速生长的竞争者。

好学校过去有四大要素,校长、师资、生源和硬件。现在硬件已经不算事儿了,能用钱解决的就不是问题。校长和师资也不难,请过来就能用。最难的是生源不好办,新建校很难找到高资质孩子。但甭管怎么着,这些新建校都是在瓜分东西海的资源,方方面面,都是竞争者。

而随着北京的发展,这种情况是不可逆的。每建立一个新区,就会增加一所或几所学校,当地教委和学校都会开出优厚条件来挖老师。

长此以往,优秀师资流失是正常现象。而招聘个博士容易,培养出一个好老师太难了。东西海是否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难度很大。就算保持优势,周边的竞争同样是瓜分了份额。

七、

总之,写了很多,最终结论是对学区房的保值表示不太看好。

从政策上是肯定不会鼓励了,而从供需和竞争上,也同样给了现有学区房以挑战。这种情况会长期存在,现有学区房价格的压力极大。

所以常规建议是,有近期的学位需求那就买,反正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但如果是还没小孩,最好别太早准备学区房,谁也说不好政策和供需风险。

用过了学位也干脆卖掉,炒作学区房的年代过去了,进入早的虽然赚到了大钱,但进入得越晚,风险越大。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买房”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

四:小区大盘什么意思

要看在什么城市一般指超过城市中等规模的商品房小区比如这个城市大多是在30W方规模的小区这时候出了一个50W方的小区这个就可以称为大盘
一、大盘:是指沪市的“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市的“深证成分股指数”的股票。大盘指数是运用统计学中的指数方法编制而成的,反映股市总体价格或某类股价变动和走势的指标。
二、上证综合指数: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包括A股和B股)为样本,以发行量为权数(包括流通股本和非流通股本),以加权平均法计算,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点的股价指数。
三、深圳成分股指数:从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所有股票中抽取具有市场代表性的40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为样本,以流通股本为权数,以加权平均法计算,以1994年7月20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0点的股价指数。
四、委比数值是委买委卖手数之差与之和的比值。当委比数值为正值大的时候,表示买方力量较强股指上涨的机率大;当委比数值为负值的时候,表示卖方的力量较强股指下跌的机率大。
五、历史高点是盘中前次之所以创下高点,是因为曾经有投资者在当时相对高价格买入被套牢亏损,当指数在此遇阻回落又再次回升时,一旦接近前次高点,亏损的投资者会急于解套而纷纷卖出股指期货从而造成股指不断下跌。因此,在走势图上便形成了顶部反转形态。
六、历史低点是前次低点的形成缘于多空双方的均衡,表明买方力量强劲。因为在此区域,逢低买盘增多。做多的投资者认为,当前的股指已处在历史地位。
七、而当指数在此低点渐渐失去支撑时,会有相当多的作空人加入抛售行列,从而导致大盘急泻,状如跳水,因“跳水”时间过于短促,会在此处沉淀下未成交的卖盘,故当指数反弹至此时会遇到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