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主题基金哪个好?“绿色投资”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不少投资者。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解答一下这些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绿色投资。简单来说,绿色投资就是投资者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将其转化为电能,然后再卖给电网公司,从而获得收益。那么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我国有哪些企业具备绿色发展的潜力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
一:碳中和主题基金有哪些
截至2020年6月24日基金净值为1.1元。博时互联网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基金代码001125,中高风险,波动幅度较大,适合较积极的投资者)2015年6月29日单位净值为0.8110元。
二:碳中和基金属于哪个板块
长期来看,碳中和基金还是会越来越偏向低碳行业。图为工人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巡检光伏发电设施。(视觉中国 /图)
碳中和基金正迎来大爆发。
涌入该赛道的玩家,几乎囊括了不同类型的基金。2022年7月,国内首批8只碳中和ETF基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发行,总募集规模164.18亿元。同期,多只基金公司布局的碳中和主题基金产品亦在排队待批。
此前,6月,安徽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皖能集团成立规模为50亿元的碳中和母基金,目标三年后母子基金总规模突破150亿元;另一股力量来自红杉中国、高瓴、IDG资本、中金资本、春华资本等机构,2021年起纷纷设立碳中和基金,部分规模高达百亿元。
然而,火爆的碳中和基金,地基却不够牢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告诉南方周末
而过于宽泛的概念极易引发“漂绿”风险,这在投资理念近似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基金已有先例。王遥认为,从基金管理者、投资者到监管者,都需要提高对碳中和、ESG等绿色理念的认识水平,“看看基金是否真的‘绿’”。
是否纳入高排放行业存分歧
“碳中和”的定义已得到公认,但“碳中和基金”概念却没有统一的标准。
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基金也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按募资方式,ETF一般属于公募基金,而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机构发行的基金和政府引导基金一般属于私募基金。而按投资种类,ETF属于证券投资基金。
在这种情况下,哪些公司、哪些项目符合“碳中和”理念,每个碳中和基金都有不同的逻辑。
“全球与气候相关的指数基金由于筛选理念不同,差异可以很大。”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对南方周末
8只碳中和ETF即纳入了转型企业,跟踪的是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SEEE碳中和指数)。该指数聚焦深度低碳和高碳减排两大方向,深度低碳领域包括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交通、减碳和固碳技术等;高碳减排领域则包括火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化工、建筑等。
“过往提到碳中和,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新能源,对高碳减排领域
刘淼指出,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过度控制高碳排放行业可能影响经济发展,因此高碳减排过程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同时,未来高耗能行业可能面临限电限产、供给受限,而市场需求较稳定,产生的供需缺口将为高碳减排行业带来盈利稳定性。此外,一些传统能源行业龙头为了打破瓶颈可能会切入低碳赛道,比如,磷化工公司切入下游磷酸铁锂电池赛道,有可能重塑行业格局。
根据SEEE碳中和指数官方介绍,高碳减排行业占比将从目前的33.5%下降到2030年的27.7%。可持续发展技术服务企业“妙盈科技”全球研究主管副总裁吴菲表示,现有政策希望当前为高碳行业提供充足资金,帮助他们完成低碳转型,但长期来看,尤其是碳达峰后,碳中和基金还是会越来越偏向低碳行业。
不过,张俊杰反对在碳中和基金中纳入转型企业。“我们认为,气候基金跟其他基金最大的区别是,前者
目前,张俊杰和同事们正在开发一个基于A股的全新气候指数,“我们的思路是完全筛选出提供气候解决方案的公司”。目前选股采取“漏斗法”,设置气候漏斗、ESG漏斗、财务漏斗,投资对象必须通过全部漏斗。
警惕碳中和基金“漂绿”
过于宽泛的范围和模糊的标准,可能导致基金投资中常见的“漂绿”风险。
“漂绿”现象已在ESG基金投资中出现。ESG基金同样
妙盈科技统计了16只不同基金公司发行的ESG基金2022年一季度末重仓情况,筛选出12只最受欢迎的重仓股,其中贵州茅台仅次于宁德时代和药明康德,排名第三。然而,按ESG理念,酒业是存在争议的。
上述统计发现,这些ESG基金除了喜欢“买醉”,还偏爱投资闪存芯片设计公司兆易创新和券商东方财富。这三家公司在多数ESG评级体系中的得分均偏低,并非ESG理念的首选对象,但共同特点是,短期财务回报比较优秀。
除了ESG基金,其它可持续主题的公募基金产品也存在类似现象。8月2日,绿色和平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机构气候表现研究报告(2022)》显示,从11家基金公司筛选出的37只偏股型可持续主题主动公募基金产品,它们的名字中含有“ESG、环保、可持续、低碳、碳中和、新能源”等关键词,但有23只基金前十位持仓中含有高碳投资标的,排除掉6只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公布持仓信息的基金,“只有不到三成可持续主题的基金产品在选股方面名副其实”。
国外监管部门一直打击“漂绿”行为。2021年8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展开对德意志银行旗下资产管理公司DWS的“漂绿”调查,2022年6月该公司CEO引咎辞职;2022年5月,纽约梅隆银行的投资部门也因“涉及在管理的基金中,误导性描述其ESG投资理念,在2018至2021年期间,多只基金未展开有质量的ESG审查”,缴纳了150万美元罚金;高盛集团旗下的ESG基金也因同样理由正在被SEC调查。
“无论是碳中和基金还是ESG基金,它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让我们换一种方式赚钱,而是在赚钱的同时,要创造环境效益等绩效。”一位资深ESG行业从业者对南方周末
遏制“漂绿”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信息披露制度。(视觉中国/图)
“连基本的碳排放数据都没披露”
遏制“漂绿”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就是信息披露制度。
以特斯拉为例,因为缺少公开的低碳发展战略,2022年5月,特斯拉被踢出了标普500 ESG指数名单,引得CEO马斯克在推特炮轰“ESG是一场骗局”。
在张俊杰看来,特斯拉等属于深度低碳领域的公司,虽然愿景是保护环境,但供应链环节也可能破坏环境。如果这些公司没有披露环境信息,人们并不清楚它们的环境影响。“不能说特斯拉等公司是为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就可以不管不顾。”
据妙盈科技统计,SEEE碳中和指数目前有34家高碳减排领域的公司,根据编制方案所述,选择上述公司的依据是其“碳减排综合评分处于前列”,但是,SEEE碳中和指数编制方案并未具体说明该评分机制。
上述统计还指出,在SEEE碳中和指数的100家成份股中,有27家公司披露了2021年的碳排放量数据,而连续披露了两年以上的碳排放数据的公司只有23家,其中几家公司的碳排放强度同比不降反升。
公布减排目标能反映一家企业在碳中和方面的雄心,但也仅有12家公司披露了碳减排目标。“(投资对象)连基本的碳排放数据都没有披露,还怎么自称为‘碳中和基金’呢?”张俊杰表示,这是目前碳中和基金面临的根本性挑战。
张俊杰认为,基金“漂绿”源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我国尚未对所有上市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做强制性要求,这导致基金管理人筛选投资对象时缺乏数据;另外数据披露内容缺乏标准,导致公司披露的内容五花八门,不具备可比性。
吴菲观察到,欧盟和美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会披露范围一(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二(电力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排放数据,而中国披露碳排放数据的上市公司大多只披露了范围一,有的加入了范围二,很少会披露范围三。
据中国环境记协与北京化工大学联合统计,2020年4418家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书、可持续发展报告及ESG报告有效样本的企业共1135家,占比为25.69%。在上述披露了环境信息的企业中,约七成不同程度地公开了碳信息。
值得期待的是,强制信息披露制度正逐步完善。2022年4月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公开表示,目前,证监会要求披露ESG相关信息,主要是基于自愿原则,“我们制定准则强制披露,是下一步要做的事”。
应尽快出台引导政策、投资目录
目前来看,其它一些投资理念与碳中和类似,同为“绿色”相关的主题基金或其它金融产品,覆盖的范围则更为清晰。
例如,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上海市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于2020年启动运营,该基金投资的对象要符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下称《目录》)的要求。该《目录》在阐释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出台背景时,即指出由于“绿色”概念较为宏观、抽象,各部门对“绿色产业”的边界界定不一,产业政策无法聚焦,存在“泛绿化”现象。
另一个例子是,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也有更明确的投资规范。
早在2012年,原银监会就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后续多家商业银行都制定了相关的绿色信贷标准。2021年3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公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明确了碳中和债的定义、募集资金管理、项目评估与遴选、信息披露等事项。2022年7月29日,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国际接轨的中国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
王遥建议,监管机构应尽快明确碳中和基金的定义,出台相关的引导政策、投资目录等,制定碳中和基金的统一评价标准,“不然碳中和基金就会成为一个筐,啥都往里装”。
2021年6月5日,上海,2021太阳能展,碳中和、碳达峰海报。(视觉中国/图)
财务回报仍需观察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称,未来30年当中,绿色低碳投资的总融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其中90%要靠社会资本、靠金融体系来动员。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表示:“绿色转型已成为未来最大的确定性。”
多位受访者告诉南方周末
创投机构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告诉南方周末
以ESG基金为参照,张俊杰梳理了2015-2020年全球研究ESG基金的文献,约一半研究发现ESG和企业的财务回报之间呈正相关,另一半的研究则表明呈比较弱的相关性。“ESG跟企业的财务回报之间的关系,现在并没有形成共识。”
8只碳中和ETF自7月中旬开始产生收益以来,截至7月29日(7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益率在-3.35%至-2.26%之间,而7月13日至29日上证指数的涨跌幅为-0.95%。当然,短短半个月的收益表现,对于主张长期主义的基金产品来说,参考价值微乎其微。
在王遥看来,碳中和基金收益预期好坏的判断,是依据资产主体自身在碳中和方面的表现是否会影响到财务绩效。
张俊杰认为,碳中和基金财务表现好当然是好事,但不能从设立之初就预想财务表现一定会更好,“碳中和基金未必在财务回报上是占优的,我觉得要打破这个预期”。国外流行“讲良心的资本”,一些投资人愿意为了维护气候、环境等价值牺牲一些经济回报。“从长期来看,我觉得碳中和基金的财务表现能跟上市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南方周末实习生仝若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