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机构是什么意思(中枢决策机构异化是什么意思)

jijinwang
《中国官制史》是明清史专家柏桦数十年来研究政治制度史之心得,从宏观、动态、大历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介绍了行政职官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其中导论、王权与皇权、中枢机构、地方官制、胥史和幕僚诸章尤为精彩。由“中国官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和皇权制度”“中枢辅佐机构”“中央政务机构和主要职官”“司法和监察制度”“军事制度”“财政制度”“地方官制”“文教卫生等机构”“胥吏、幕僚和家人”“职官管理制度”等章节组成。

中枢机构包括哪些?

中枢机构就是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亦称“首脑机构”、“中枢机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核心。

主要职责是制定政府的总目标和长远规划,颁布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对所辖区域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指挥与协调。

首相、副首相、—内阁:内政 部:国防部:外交部:经济部:新闻部: 财政部:安全部:经营部:教育部:商 业部:农业部:产业部:工业部:礼仪

中枢机构就是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亦称“首脑机构”、“中枢机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核心。主要职责是制定政府的总目标和长远规划,颁布大政方针和政策,并对所辖区域的行政工作进行统一指挥与协调。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

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其演变的过程充斥着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斗争,同时也有着完善封建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治统治能力的努力和尝试。这为以后的政治统治者和统治集团提供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

古代中枢机构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分为中枢机构、行政和监察三大系统,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国封建社会中央中枢结构的演变经历了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其演变的过程充斥着以分权的方式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斗争,同时也有着完善封建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治统治能力的努力和尝试。

这为以后的政治统治者和统治集团提供了许多的经验和教训。

明代内阁是中枢机构,所以“中枢机构”是什么意思,和行政机构有什么区别?

其实就是权力中心的意思。

军机处虽然是雍正借西北用兵成立的一个紧急部门,但是实际上它后来就成了明朝内阁一样的存在,所有国家大事都由军机处处理,自然就是啊。

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

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

什么是中枢机构?军机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为什么错?军机处是最高权力机关怎么对啊?

中枢差不多就是中心大脑的意思,军机处其实就是皇帝的顾问班子,秘书一类的,顾问就是提建议的,回答皇帝的咨询,顾问的建议皇帝或者老板感觉可以就用,老板不高兴再好的也白搭,秘书就更那个皇帝让干啥干啥.所以谈不上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人一般是宰相,宰相是由一定的决策权的,顾问秘书这类的职位难道会有决策权.

清朝中央政权

清代中央政权机构多仿明制,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清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为内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清代内阁设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内阁的实际权力比明代小.

清中央的执行机关是六部.各部职责和明朝基本相同.六部皆设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为副长官,俱满、汉各一人.

清代内阁名义上是最高行政机关,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后来的军机处,才是真正的最高权力机构.清初,凡军国大政,皆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权力很大.其成员概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皇帝独揽大权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朝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上层的支持.所以康熙皇帝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任.南书房设立后,皇帝谕旨多命南书房翰林撰拟,从而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在位期间,又于1729年(雍正七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2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剥夺了诸王预政的权力.参加军机处的军机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其名称有“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等.为首者称为“领班”,亦称“首枢”.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完全听命于皇帝.皇帝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中间既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对邦国大政的处理更无需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议决.军机大臣以下设章京等官,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里选用.章京的任务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作军机大臣的辅助人员.章京也是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章京参与机要,草拟圣旨,俗称“小军机”.清代的军机处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人少精干,遇事不推诿,能迅速处理军国大事.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标志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理藩院:这是清代创设的一个专门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初设时仅管理蒙古,以后扩大到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还兼管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其编制与六部基本相同,但官员全由满族、蒙古族人担任,汉人不得参与.理藩院的设置,说明清廷十分注意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的政策,在加强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内务府:清朝特设专管宫廷事务的机构.长官称总管大臣,由满族王公大臣担任.清朝设内务府的目的,在于防范太监窃权乱政.

除上述各中央机构外,还有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国子监等许多府、院、寺、监机构.

地方机构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此外,还有与省大体平行的边疆特别行政区.

鸦片战争前,清朝共设置十八个行省.省级最高官员是总督和巡抚,每一省或二三省设总督,各省均设巡抚,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皇帝的心腹,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

此外,每省还设有提督学政一人,会同督抚主管一省的教育、科举考试等事务,不论本人官阶高低,在充任学政期间,其地位与督抚平行,素有学台之称.督抚之下,各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各一人.

布政使又称藩台,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人事大权.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纠察.

道设道员,为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无定员.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分守道专掌钱谷,分巡道专掌刑名.此外,还有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的事务的,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工道等.

府设知府一人.州分散州(又称属州)、直隶州二种.设知州一人.散州隶于府,辖区较县为大,但级别同县.直隶州与府同级,直属于省.厅一般设在边远地区,分属(散)厅、直隶厅二种,设同知或通判一人.属厅隶于府,直隶厅与府同级,隶于省.县,设知县一人,主管一县政事.

官员的考察制度

为加强监督管理,凡天下文武官员,都要定期进行考察.规定三载考绩,以定升降奖惩.京官叫“京察”,外官叫“大计”.对武官的考察,每五年一次,称为“军政”,由兵部主持.

中枢权力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古代封建王朝实行以皇帝专制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皇帝专制下的王朝中央机构分为宫廷和朝廷两大系统。

一般来说,每个王朝的中央机构又可分为行政机构、军事机构和监察机构。行政机构属于皇帝专制下的核心机构,是王朝最高决策和执行机关。

夏、商、周的王朝行政是宗主国统辖下的诸侯国行政,秦代以后的王朝行政是中央统辖下的地方各级行政,绐有中央行政和地方行政之分。

中央权力机构发端于战国诸侯国中。诸侯国一般都设相(相当于后世的丞相),相有相府,成为中央行政机构的中枢。秦、西汉延续这个制度。但秦、西汉的丞相府机构设置尚不健全,并没出息把中央行政权力统归起来,而很大一部分权力分散于九卿——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和少府,丞相府作为中枢权力机构的核心很大程度上依靠九卿来推行中央行政。

到了东汉,以皇帝近侍而发展起来的尚书台开始分享相权,形成中央第二层次的权力中枢,但仍没有脱离少府。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而独立,从宫廷分离出来,做为中央的一个中枢权力机构越来越成熟,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也随之成为名符其实的最高行政长官。尚书台分设的吏、兵、民、工、刑、礼各职能机构开始收拢分散于九卿的中央行政权,使中央行政权集中于尚书台。而且丞相制度也随着曹魏的建立而取消

明清中枢机构的两次大循环,本质是什么

表现:【1】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并形成内阁制,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清增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本质:专制皇权逐步加强,发展到了高峰.明清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设立内阁,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