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持有公募基金经理怎么做

jijinwang
【“以静制动,长期持有”!盘点市场上低换手率的基金经理……】
基金“换手率”指的是一段时间内股票交易额占可交易的股票总额的比率,体现了基金经理在一定时期内买卖操作的频繁程度和市场活跃度,往往用来反映基金经理持股周期的长短。长期保持低换手率的基金经理往往更倾向于长期持有,而淡化择时,体现出“以静制动“的打法特点。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21年度偏股基金的平均换手率又回归到“3倍以下”,达到2.41倍,相较2020年和2019年均出现下滑,尤其从近五六年的趋势来看,整个基金行业换手率都在下滑。
对此,基金君通过筛选出市场上连续三年基金年度换手率低于2倍、基金规模在2亿至50亿之间(基金规模过大一般换手率较低)、基金经理任职年限在3年以上,且近3年回报优秀的基金经理,寻找市场上长期维持低换手率的基金经理。
本期,基金君将为大家介绍其中三位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是嘉实基金姚志鹏、广发基金李巍、华富基金陈启明。通过解析他们各自的投资风格和框架,帮助大家了解这些优秀投资人背后的投资理念。
详情见\u003e\u003e\u003ehttps://app-web.chnfund.com/yhrw/rwtt/202205/t20220513_4053889.html?docid=4239714

1、怎样成为一名基金经理?

我先告诉你,基金经理其实是分两类:一类是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一类是私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简称公募基金经理和私募基金经理。当然,绝大部分普通人默认说的就是公募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这个名词的确听上去是高大洋气,精英金领,掌握数亿到数十亿的资金,在股票市场里面叱咤风云,非常的厉害。

一、公募基金经理

一般来说管的资金会比较大,当然待遇各方面也是非常优厚。所以职位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你是希望说一毕业就进公司的话,那其实很简单,就只有一条路,必须得名牌大学高学历。入门是研究生毕业,学校起码都是985以上,甚至这几年都集中在前十左右的国内名校,或者说国外的名校,常青藤牛津哈佛之类。

当然进去了,也不是直接做基金经理,先从研究员开始做起,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去认可你的能力,再慢慢的成为投资助理,再慢慢提升,然后才有机会成为一个基金经理。这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进入基金公司的路径。

另外一条路是通过券商作为跳板,一个办法是在券商的自营部门里面负责投资交易的工作,又或者是你在券商的研究所里面做研究员,做到在一个行业里面很知名,或者拿了一些研究分析的奖项,你才有机会用这些资历作为跳板,跳槽去基金公司成为基金经理,独当一面。

还有一条路,就是你在上市公司的某些行业里面具备非常资深的经验。比如说可能你5G,通信,消费品等流行的行业里面打拼了多年,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在行业里面已经是具有了一定的地位和高端的职位,对行业非常的了解。因为对于研究分析来说,对企业的分析也是很需要深入的行业背景。这种情况就相当于跨行业的跳槽到基金公司里面去,这个就需要行业非常对口,而且个人在行业里面的沉淀也非常的深才行。

很多人会问,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好的背景,学历也不是特别的好,那么可不可以通过个人炒股获得特别好的业绩,或者通过比赛成为民间高手或者民间股神来成为公募基金经理呢。

直接点说,这条路是基本上是没有行不通的,公募基金行业比较讲究背景和血统,对于民间自己投资做起来的基本是看不上的。那普通人是否就没有成为基金经理的机会呢,当然还是有通往罗马的大道的。

二、私募基金经理

私募基金行业这几年发展的很快,它和公募基金风格不太一样,讲究的是成王败寇,英雄莫问出处!私募基金行业有很大比例的基金经理也是公募基金或者券商投资部门出身的,但也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民间的高手。

有相当多的民间高手,比如说和几个朋友一起或者组建一个新团队,通过自身的投资能力,要么自己赚了足够的钱,要么是得到了一批多金客户的扶持,自己成立了私募基金公司,自然自己也就成为了私募基金经理,这就是民间人士成为基金经理最主流的一条道路。

三、公募和私募的对比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比起来,有点像国企和民营企业的对比,公募规模更大,管理更规范一些,私募也是受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监管,企业和产品也都有备案的要求,但整体管理水平和发展经营模式也是会灵活一些。

补充两句:投资水平的高低,其实跟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倒没太大关系。两个体系内都有做得好和不好的。因为公募基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管理规模,而私募金则主要是靠业绩提成,所以也就造成了,私募基金这边,高手特别高,差的也很差,就是投资水平的方差比较大。这样说吧,顶级的公募基金经理最终会转型为私募基金经理,而重仓一只票博对行情出名的人也会选择做私募基金经理,你就能大致理解我说的了。

总结一下吧,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说还在读书的,那就好好读书,争取成为名牌院校高学历毕业生;如果您已经在一个行业里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坐上了一定的职位,同时把股票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补充好,那也有跳板的机会。但如果说你前面的条件都达不到,那还是好好的把自己账户管理好,有一个突出的业绩,要么自己赚足够的钱,要么就找到支持你的资金方,然后成为一名私募基金经理。

已经是基金经理的过来人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定位问题,做公募还是私募?

公募要有硬敲门砖,硕士是最基本条件,然后是285院校,CPA,CFA这类资格,否则你进不去。

私募简单一点,本科即可。关键点在于你的经验和技术,能否给客户赚到钱为根本,不管黑猫白猫,能赚到钱就是好猫。

不过经验上积累不是那么容易的,宏观,中观,微观,你都要懂,要系统性的学习,特别是中观分析要和实践相结合,书本上没有,可以多看看券商研报,看别人是怎么研究的。

证书要去考,最基本的证券五门要靠到,基金两门和期货两门要靠到。

然后再形成你的投资理念,交易系统,估值体系,最后才能谈给别人管理资产。

2、怎么样才能长期持有基金,而且忽略市场的波动?

要想选择一支长期持有,又忽略市场的波动的基金,就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心态要好,别想一夜暴富,别想通过买基金发财。二是目标不要太高,能比银行理财的收益高一些就要满足。三是买定离手,不要天天看帐户,忍受得了亏损的煎熬。四是选择三年五年排名优秀,走势稳,年收益30%左右,年回撤6%左右的混合基金。五是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看到收益更高的基金就不淡定、就想换基。

最近市场风格发生着一些变化,

风格切换和点位震荡也导致了部分基金出现波动
以致部分南粉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的基金还能持有吗?


对此,小南有三个“请不要”建议


01

请不要单纯因“惧怕”而短期卖出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张“投资者心态图”

说的是部分投资者因惧怕波动而频繁交易,

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后,却往往适得其反,

最终账户飘绿,空留下一段“传奇”的回忆


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将投资市场拟人化,提出了“市场先生”这一概念,以此来比喻市场每天的波动:

有这样一位市场先生,他每天来敲你的门,风雨无阻。

对你手中的东西提个买价,对他的提个卖价。这位先生是很情绪化的,他报的价有时很高,有时又低得离谱。

如果你不理他,不要紧,他也不生气,明天再来敲你的门,给你一个新的、同样情绪化的报价。

买卖的决定权完全在你,他只干两件事:报价,然后等你回答Yes或者No。

一般来说,想长期投资获得一只基金的回报,首先要承受着相应的波动,承受不住波动才是真正的风险。

从过去15年各大类基金的业绩表现看,货币基金、纯债基金、固收+基金、权益类基金的年化波动依次增大,如果能承受住波动,才有机会收获更丰厚的回报。



02

请不要让你的“野心”超出你的“能力”

问题来了,买基金前该做什么,才能尽量避免“能力配不上野心”的囧境呢?

我们可以把自己对基金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统称为风险容忍度。


前者是一种主观态度,与自己性格、年龄、认知水平、投资经历相关,比如性格乐观开朗、熟悉并有一定金融产品投资经历的人可能接受一笔投资亏损50%以上,而绝大多数心理上只能接受20%~30%的亏损。

通俗地理解,就是当这笔投资亏损在多少以内时,你不至于晚上睡不着。

后者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的风险承受能力,自有资金的多寡、是否闲钱投资、收入水平等经济基础对其影响很大。比如一笔资金六个月后要用于房子首付,那么明显承受不住年化波动率20%左右的权益类基金带来的风险。

因此,当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时,意味承受风险的能力配不上承受风险的野心。




03

请不要“浪费”风险承受能力

让风险容忍度配上自己的野心的同时,小南还发现另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还有相当部分投资者在浪费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什么意思?

举个栗子:

某人年收入40万,手里有能放5年的闲钱100万,一年亏损20万(即年化波动可能在20%以上)其实是他能够接受的,但现实是投资时他却只考虑波动率在3%以下的纯债基金和货币基金。
相比之下,5年下来纯债基金年化回报是5%~6%,但以他的经济基础看风险承受能力,完全可以配置权益类基金争取的15%+年化回报。

想起投资中的一个著名的现象:投资不可能三角。

高收益、低风险、高流动不可能同时存在,一般来说三者取其二是比较理想的策略。


如果我们投资目标是尽可能追求更高的收益,那么选择产品的方向有二,


一是通过提升自己的风险容忍度放弃一定的低风险需求,比如权益占比较大的开放式基金;

二是在资金允许的前提下放弃高流动性,比如选择定期开放式权益类基金等。

说了那么多,到了总结的时间了:

投资基金时,既不要高估短期的波动风险,也不要低估长期的收益。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请根据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配产品。

投资目的是为了挣钱但也是一个提升自我的个人修行活动。要做到长期持有基金而且忽略市场波动必须从建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做起,做到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买入优质的基金。

投资基金不要想着一年内就能把本金翻一倍,这种思想很不实际也很害人,在投资基金上亏损严重的人都是那些妄想短期暴富频繁操作的人,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十有八九最后都成了被别人收割的“韭菜”。

有人很贴切地把投资比喻成马拉松比赛,和马拉松比赛一样,投资比的就是投资者的耐力和韧性。在投资市场上你首先要保证自己能活下来然后才有机会赚到钱。真正在基金和股市上挣钱的人都是在市场上经过长期锻炼后生存下来的人,他们认识到只有坚持长期投资,做到每年有稳定的收益,利滚利才能做到积少成多,实现由穷变富。股神巴菲特在少年时就开始投资股票,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在五十岁以后才开始取得成功,巴菲特财富的90%以上都是在五十岁以后取得的。股神都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厚积薄发才取得了投资成功,我们普通人更应当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实践提高投资能力,坚持长期投资慢慢变富。

一个投资者只有在真正认识到投资致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投资的最基本规律后,才能在股票和基金投资中意志坚定地做到坚持长期持有,这也是走向投资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此时投资的境界己经得到了升华。

基金投资者有了正确的投资理念并不一定能保证取得成功,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投资方法,两者兼备才是投资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

基金的正确投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筛选优质基金作为投资标的,其次要选择在股市经过充分调整后处在的低谷时期分批重仓买入或者以定投方式不断买入。最后就是耐心等待股市趋势扭转以后选择一个自己满意的价格赎回兑现利润。具体如何筛选优质基金,如何确定好的买入时机,如何止盈,如何定投均可阅读老张有关基金投资的文章,在此不必细述。

最后总结一下我的核心观点:基金投资者只有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掌握正确的投资方法才能做到忽略市场波动长期持有。

我是房建老张愿意与您分享职场和投资理财经验,关注老张我们共同进步。

3、公募基金经理长期年化超过15%的只有10人,年化超过10%的有60人,怎么看?

不知道题主的这个数据是从哪里得出来,在网上没有查到有具体的出处,因此无法根据题主的提问进行回答,但是这里可以提供一份有详细来源的数据进行对比说明。根据Wind在1998-2018难1月26日的一份数据统计显示,共有41位任职超过10年的公募基金经理,其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08%,而只有2位基金经理的年化收益率超过20%。应该说这一数字和题主提供的数据逻辑上还是比较吻合的,那就是能够取得长期收益的人永远都是少数。

但是但看这一冰冷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用其他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才能知道公募基金经理的业绩如何。比如中国主流指数的收益率是多少?指数基金的收益率又是多少?公募基金是否能跑赢主流指数?其业绩主要来源于哪些时间段?只有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这个数据才能给投资者带来参考价值。

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与同期标普500指数收益率

回顾巴菲特在1957-2018年62年的投资生涯我们可以发先,巴菲特的累计收益率为7.7万倍,年化收益率超过20%,而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年化收益率仅为9.5%左右,超越了同期标普500指数10个百分点。

而回顾巴菲特过去投资的三个重要阶段,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其收益率主要来源于充分把握市场机会的同时,严格控制风险。

在过去62年的投资年分中,巴菲特只在2年出现过亏损,一次是2000年,亏了6.2%;一次是2008年,亏了9.6%。然后在第二阶段, 也就是1976-1998美股的大牛市期间,巴菲特也是充分把握住的机会,取得了年化30.4%的巅峰表现,牢牢抓住了这一风口。否则进入1999年以后的美股,也出现了两波较深的回调,使得巴菲特这一期间的年化收益率出现了大幅回落,但这也与其资金体量的增加有着密切关系。正式凭借着严格的风控、把握趋势的能力和强大的复利效应,巴菲特实现了财富的滚雪球,最终成就了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一帝国。

也就是说巴菲特这一收益率是超越了同期标普指数的,同时也超越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共同基金经理的业绩,因为大部分的共同基金经理是跑不赢标普500指数的。换而言之,要评价一位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我们需要结合同期指数的涨跌幅和同类基金的业绩进行交叉分析。

优秀公募基金过去20年的业绩大幅跑赢指数

无论是从题主提供的数据,还是WIND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是非常优秀的。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仅为198%,沪深300指数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仅为340.4%。而10%的年化收益率是什么概念,就是投资7年后,本金就已经接近翻倍了,收益率高达94.8%;15%的年化收益率就是代表你投资5年后,本金就可以翻一倍,收益率超过100%。这就是复利效应的魔力。

如果用wind的统计数据看,9.08%的年化收益率意味着8年后,投资翻倍;而20%的年化收益率只需要4年,收益率就可以达到107.4%。但是截至到2018年1月26日,任职年限超过10年的41位基金经理仅占基金经理总数的2.42%,也就是说能够取得如此优秀业绩的基金经理是凤毛麟角的,而整个基金行业的投资水平应该说是被他们抬高的,因为超过61.31%的基金经理任职期限在3年以内。

但是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公募基金20年来各类公募基金的业绩分别为:标准股基年化收益率28.52%、混合偏股年化收益率26.1%、封闭偏股年化收益率达到19.03%、标准债基年化收益率3.77%、普通债基年化收益率6.97%、权益QDII基金年化收益率达3.92%。问题来了,为什么基金投资者的感受和基金业协会的数据差距这么大呢?其实这一数据和题主提供的数据是吻合的,那就是创造优秀长期优秀率的基金经理通常都是任职10年以上的基金经理,但是这些优秀的基金经理绝大部分都已经离职了,他们创造的收益数据还在,但是人已经离开这个行业了,造成了基金平均业绩虚高的情况。

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8-2018年1月26日,累计有2998位基金经理进入过公募基金市场,1305位基金经理已经离开,仅有1693位依然在任,也就是离职率高达43.5%,而这些离开公募基金行业的绝大部分都是行业大佬,比如华夏基金王亚伟、嘉实基金赵军、上投摩根吕俊、南方基金邱国鹭、兴业全球王晓明、博时邓晓峰等等,这些明星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无一不是硕果累累的,而这些产品正是拉高整个基金行业收益率数据的关键。根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1月底,共有12只公募基金基金取得了10倍以上的收益率,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王亚伟曾经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收益率高达23.54倍。

就拿华夏大盘作为例子进行举例大家就会明白。自2004年8月成立至今,华夏大盘精选的累计收益率高达2354.7%,也就是翻了23倍多,其中王亚伟任职期间创造的收益率为1108.17%,占了整个基金累计收益率的47.06%。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基金现在这么漂亮的数据绝大部分是王亚伟的功劳,继任者反而是享用着他的光环。

该基金自2012年以后,就表现的非常一般,在王亚伟历任的6年间,这只基金已经更换了8任基金经理,业绩也是非常的不稳定,4年跑不赢同类平均,只有2013年还算表现可以。正是这样一只基金,在长期收益数据上来看是非常漂亮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基金能够取得长期优秀业绩的原因。

从统计数据来看,可以取得优秀长期业绩的基金经理是非常稀缺的,10年10%的年化收益率是非常优秀的了,10年20%的年化收益率更是梦寐以求。但是公募基金这几年的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长期业绩优秀的主动基金开始越来越少了,所以但看数据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没有价值的,而应该结合其他数据来看,从这一点就可以提醒我们投资者,在选择公募基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基金管理人和长期业绩进行选择,对于频繁更换基金经理的产品,业绩再好也没有延续性。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这个长期是多少年?5年?10年?还是20年或30年,复利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展现出的收益是爆炸性增长的。如果你说的这个时间是20年左右,那么年化收益率能达到15%,这类基金经理在国际上都可以算是理财高手了,能一直做到10%的收益率,在国内就是高手了。毕竟大家公认的股神巴菲特,最近45年的平均收益率是20%,所以能做到15%的收益率已经很厉害了。

年化收益能够达到10%,这就已经是很厉害的公募基金经理了!



2018年是中国公募基金成立第20年,据《证券日报》数据统计,这20年间有41位任职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他们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08%,超过基准4.66个百分点;这是十年的历练带来的效果;

截止2018年,在岗的有1693位基金经理,他们人均管理的资金有69.15亿元;简单算一个账如果年化收益率都能达到十年老将的平均收益9.08%,那么人均年化收益将达到6.28亿元;这将是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



时间才会带来成长,那些优秀的基金经理都是经过时间的磨炼才更加成熟!

其中有一位基金经理,从05年开始任职基金经理,一直到2018年1月26日,任职12.2年。在其任职期间,该产品净值增长率为1079.57%,超越基准789.42个百分点,年化回报率达到22.41%。从业12年,从未跳过槽,一直担任一家公司的基金经理;

“理性的长期投资者应该做的是在市场低迷的阶段,耐心收集具有远大前景的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等待公司自身创造价值的实现和市场情绪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的回归”

能够做到坚守与成长,才能赶上时代的脚步,投资的眼光远不仅仅限于眼前,更多的是未来!

祝大家生活愉快,投资顺利!

4、如何成为一名公募基金经理?这份职业的待遇如何?

需要有证明你的内容,教育背景、从业经历、市场表现等。

成为一名公募基金经理,典型的路线是:大学毕业——基金公司研究员(或券商等卖方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其中做研究员的过程即使短的一般也需要3-5年吧。

收入情况各有不同,基金经理收入主要跟业绩、管理规模有关,所以差异也挺大,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都是高净值人群。

基金经理这个职业对学历要求比较高,豆妹曾经做过一个数据统计,摘几个你感受下:

在接近2000人的基金经理中,硕士学历占比85%做多,其次是博士学历占比11%,最后是本科学历占比5%。

从学校分布上看,毕业于北清复交等知名大学的基金经理最多,前五名:

北京大学:93人

复旦大学:81人

清华大学:76人

上海财经大学:44人

上海交通大学:38人

... ...

当然这数据是2016年底统计的,但我猜现在差距也不会太大

公募基金就国内金融市场上来看是指那些募集资金规模巨大,主要投资于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基金。

公募基金经理人则是主要的操盘手,需要完备的金融学、经济学、法学 、数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敏锐的投资主角,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洞悉国家政策,熟悉国际与国内金融市场之间的作用机制,要有丰富的投资行业经验,高超大风险控制能力。

学历方面最好是海外知名经济学学院、商学院、金融学院硕士及以上。




5、普通散户如何成为基金经理?

评论员李睿阳:

这里首先想想,什么是基金经理?无非就是募集投资人的钱,然后拿出去做投资组合,进行买卖的操作。那么,如果这个所谓的“投资人”就是自己呢?

所以,广义上来说,广大的股民其实都是基金经理。只不过,股民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小,而且一般只管理自己的钱,个别人可能会顺带管理亲戚朋友的钱。任何一个投资者,如果能够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做的比较好,长期取得稳定的收益,那么就可以算作一个合格的基金经理了。

当然,如果我们把基金经理的概念缩窄,只是定义为公募私募之中的基金经理的话,那么普通散户想要变成这种基金经理的难度就会比较高。首先,进入公私募的门槛本身较高,由于金融行业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行业,竞争也十分激烈,头部公募往往就是清北复交+常青藤的聚居地;一般的公私募也基本是985+海外名校构成。因此,符合这一范围的散户就不多了。另外,这一块也需要大量行业内的经验,而散户本身资源也不足,想进去便更难了。

考证,学习相关知识,应聘

我在证券,私募领域做了十几年,作为过来人,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我认为99%以上的普通散户成为公募基金经理的概率微乎其微,成为私募基金经理的概率会稍高,但整体概率也是非常非常低。

公募基金经理的一般门槛

公募基金经理,目前一般都要求名牌大学硕士学历,其一般的职位路径是先做研究员,再到投资助理,再到投资经理。如果你前面的工作经历不在金融行业,甚至不在研究岗位,基本上你转行去公募基金当基金经理的路就已经堵死了,即便现实中有极少数在实体部门做得非常优秀最后转行到公募基金公司,一般也需要从研究员干起,然后慢慢积累经验,再转到投资助理,投资经理。实际上,真正能跨行直接到公募基金公司的人非常少,你说得普通散户,这种概率就更低,甚至基本可以认为微乎其微。



成为私募基金经理相对会比较容易

成为私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相对公募基金公司而言要简单很多,理由有三:第一,私募基金公司目前国内在协会备案的已经有2万家左右,而国内的公募基金仅有80家左右,私募公司数量多,能够提供的基金经理岗位会多很多,竞争相对没有公募激烈。第二,私募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来源非常广,既有草根派,也有学院派,既有做价值投资的,也有做技术分析,趋势投资的,私募基金相对而言不问出处,只要你有真本事,能够在市场上**并树立口碑,是有可能被私募公司看上,而公募基金更看重出身。第三,私募基金公司很多有生存压力,除了分析能力强能帮客户**,另外有大量客户资源,能自己发行产品,帮私募做大规模的人,私募公司也非常喜欢,也比较容易成为基金经理。



综上所述,公募基金经理的门槛非常高,而且很看重出身,普通的散户输在起跑线上了成为公募公司的基金经理概率非常低,基本为零,而私募公司成为基金经理的渠道更多,可以凭借实战能力,也可以通过搞定客户、带来大量资源,门槛相对公募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