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金限购预示什么

jijinwang
【为啥大量债券基金都限购?】
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15日,近1个月以来近60只债基开启限购,纯债类基金占比较高。媒体解读,近期权益市场持续震荡的背景下中低风险的债券基金成为资金避险港湾,尤其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避险首选。出于让资金申购规模更平滑、更好保护原有投资人收益的目的,基金公司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大额限购。
现在投资债市行不行?对于债市后市机会,业内判断,宽信用的成色是当前国内市场运行的中期主线之一。在宽货币维持、宽信用逐渐落地过程中,信用债和可转债的性价比或将逐渐提升。
可转债投资风险偏高,信用债投资,谁比较拿手?最近看到一只纯债基金被频频提起,TA就是长盛安逸纯债E。研究半天搞懂了,这个是新增的产品份额,因为长盛安逸的A/C/D份额都限购。话说回来,限购的基金一般都是有两把刷子的,长盛安逸是同类的王者,银河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这个产品A份额的近1年收益是9.47%,同类632只基金中的第1名。
现在设置了E份额,不限购,但是限时间,最好投资半年以上,否则赎回费很高,是1.5%,所以半年不用钱的人,投这个是个挺好的选择。

我们很多人买基金的时候都会有追星效应。

也就是说市场上经常有那么几个明星基金经理,或者最近业绩非常出色的几只基金,大家一哄而上的去买,就像前一段非常火的张坤,葛兰。但往往这个时候,这些明星基金会发布公告进行限售,限售的意思就是你想买我也不卖给你了,每人每天就只能买这么多,具体的数额不定,有的是100万、10万,最常见的是1万。张坤的易方达中小盘在2020年的时候限额额度从5万,降成5000,1000,现在干脆暂停申购了。


我们都知道基金公司是靠基金规模**的,我们买的越多,他们提的费用就越多,原则上讲,基金公司只需要把基金卖出去就行了,后面的事情不用考虑那么多。

但是,在实际的投资中,为什么还有基金要限购,把顾客往外赶呢?

通过看清楚限购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对我们做基金投资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一、市场处于高位,不适合建仓

我们把钱交给基金经理,但是这个钱什么时候买成资产,基金经理是有自己判断的,并不是说第二天就会把我们买基金的钱变成股票。

但是作为投资人,我们第二天就要参与基金份额的清算了。这就会造成一个情况,新入场的投资者平分了收益,但是钱还在银行账户上趴着,每个投资者的收益都被摊薄了,久而久之再有名的基金都会被市场抛弃的。


第二、代表基金经理不看好市场,保护投资者

投资者疯狂买基金的时候往往是经历过大涨之后,大家情绪都很高,但这个时候会面临着调整或者下跌的风险。基金经理限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表示他短期内不看好市场,希望大家暂时不要买了,这其实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不想让刚入门的人当韭菜。

第三、超出了能力圈和投资范围

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并不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有的时候规模太大反而给基金经理带来困扰,要保证流动性又要注重收益,这其实是非常难的。

除了基金经理本身,也有些硬性条件限制,比如QDII基金,因为涉及到外汇,每个公司的额度都是有限的,用完了就没了。

还有基金投资的双十规则,基金公司投资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能超过净资产的10%,一只基金持有单一股票也不能超过10%,也就是说即便我再看好茅台,也最多只能买10%,现在有的基金动辄上百亿,在资本市场上,受到的限制非常多。


第四、避免机构和大用户赎回

除了散户投资,很多比较厉害的基金机构占比也很大,这部分投资者理念成熟,资金充裕。如果一只基金一直不限购,规模不限膨胀,很可能就会被机构投资者所抛弃。这个损失对基金公司来说是非常大的,因为机构投资者愿意长期投资,不轻易赎回,可以让基金公司长线布局,是非常优质的客户,因此不能因小失大。

其实通过观察,我们注意到的一点是,限购的一般都是比较大型的基金公司,或者有些名气的基金经理,而很多小公司还在千方百计的拉客户,甚至有的基金会因为规模太小而清盘。

那么,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很简单了,爱惜羽毛,注重声誉,避免被大家说吃相太难看。说到底还是基金公司为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只能舍弃掉眼前的利益。


总的来说,限购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都是好事,这样的公司和基金经理是相对负责任的,好过那些在市场高位发新基金,快速建仓接盘的公司。

对于投资者来说,限购就是一个市场过热的信号,用最通俗的话来讲,这个时候,基金经理对自己能否**都没信心,你还凭什么自信满满的往里面送钱呢?

所以遇到基金大规模限购的售后,投资者要加倍谨慎,注意控制仓位,或者等上一段时间再入场,张坤去年一路限购不就是生动的例子吗?

如果当时注意到这个信号,不知道多少韭菜可以躲过一劫,但投资就是这么冲动,大多数人宁愿相信一个人**的能力,但当他喊停的时候,却没多少人愿意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