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大帝为什么禁播?炎黄大帝为什么不能上映

jijinwang

炎黄大帝为什么禁播呢?原因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知道黄帝是中国人的始祖,他创造了文字,发明了医术,还教会了人们耕种,所以他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黄帝的认识并不是很深,所以就有人觉得黄帝是一个神话人物,不能够正确的解释他的存在。其次就是因为黄帝帝是炎帝的后代,炎帝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而黄帝是黄帝的孙子,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黄帝就是炎帝的后代。

一、祭祀祖先是迷信吗?

优质答案1:

祭祀祖先不是迷信,是报恩不忘本,是传承,是继承,是寻根。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怀念祖先的方式,用什么方式寄托哀思,只能用中国传统文化祭祀的方式去表达。反之,说祭祀是迷信,忘了人之根本既是自私懒惰的表理和唯我独尊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无根之木。

优质答案2:

不是迷信,是不忘本,是传承文化的续写!

祭祀文化是华厦传统文化的一份子,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作为后人,为先人祭祀,说明人丁兴旺,不忘本,至于采取什么方式,根据法律规定,不烧钱化纸,鲜花敬亲人,寄托哀思!

优质答案3:

祭祀祖先好传统,说是迷信少人情。
慎终思远是孝道,缅怀感恩悟生命。
承前启召育后人,祖籍代代意识清。
有国有家方有我,民族齐心血脉凝。

二、你手机里有没有一首循环单曲,每天都听几遍,为什么?

优质答案1:

隔段时间就会喜欢一首歌,会无限循环播放,听歌不是为了听歌,是听心情

优质答案2:

分享给专情的人共勉

三、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优质答案1:

中国历朝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主要负责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虽然称谓与具体分类有所不同,但他们已经形成一个职业,统称“史官”。

既然已经发展成为固定职业,也必然形成相应的职业操守。那就是,如实记录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为君王治国理政提供参考。

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主张“直书其事,不掩其瑕”;然而这与君王的态度截然相反,君王主张“自称我长”、“掩恶扬善”。

这种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帝王无权干预史官的风气被逐渐打破,特别是自唐李世民以来,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 一、夏商周时期,史官地位很高,对君王有劝谏职能。君王为了国家大事有时还会经常请教史官。其中,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 二、春秋战国时期,史官分为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具体职务。其中,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 三、秦汉以后,史官制度再次演变,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史令一职,由司马谈任职;司马谈死后,由其子司马迁继任。
  • 四、唐代以后,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

史官受到了皇权直接控制,从此史书直接服务与皇权,开始出现失真的事例。但是史官们“秉笔直书”的愿望并没有从此消失,对于触犯帝王忌讳的事件采用隐笔的写法,从字里行间依然能够看出蹊跷。

优质答案2:

古代史官的地位是很高的,史官写的史书,将录入国家档案,即使是皇帝也不可看,更不可以改。

至少在唐太宗以前,皇帝都是不能干涉史官的。因此帝王往往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怕的就是被史官骂,在青史上留下恶名。

所以说,唐以前的史书,相对来说写得比较真实,也更加有趣。

以《春秋》、《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为例:诸如乱伦、通奸、弑父、杀弟这样的记载,在书中比比皆是。真实而且有料,毫不避讳。

史官秉笔直言,当然也会遭到迫害,但大多数史官并不畏惧

文天祥《正气歌》里就有对史官敢于秉笔直言的称赞:“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



这两位是谁?听我细细道来。先说晋国董狐。

话说,晋灵公暴烈昏庸,时常残害臣民,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劝说无果,于是和弟弟赵穿合谋,诛杀了晋灵公。

在我们看来,赵氏兄弟杀晋灵公其实是一件好事,但作为史官的董狐,并不美化赵盾,而是直接写道:“赵盾弑其君”,给赵盾定了个“弑君大罪”。即使赵盾百般辩解,也无济于事。

记录历史讲究客观,有一说一,不因有感情偏向而刻意美化。这就是董狐做出的表率。

至于齐国太史,不是一人,而是兄弟三人。三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但为了捍卫史官尊严,其行为可歌可泣。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为了记载崔杼弑君一事,齐国太史氏兄弟三人前赴后继,哥哥死掉之后弟弟接着写。

最后一位“南史氏”,指的是齐国南方另一个著史的家族。南史氏听闻太史氏兄弟都要死绝了,于是自己拿着竹简,准备代替太史氏接着写。 终于逼得崔杼放弃杀戮,成全了他们。

到了汉朝,更有著名的司马迁,直接写当朝史事,把项羽列为本纪,把陈涉写成世家,把汉武帝写成大暴君大昏君。汉武帝固然生气,但最终也没有篡改史书。《史记》仍然流传了下来,并为人称颂。



三国时期,曹操害怕史官记录他篡汉乱国,于是毕生没有称帝,留给没有做过汉臣的儿子去做。司马家族同样如此,历经三代才篡位,也是怕史官的笔。

史官的能量就是这么强大,他们靠着笔,约束着帝王将相的行为。

到了唐太宗时,事情起了变化

众所周知,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兄弟,逼迫高祖李渊退位,自己成了皇帝。

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大多都把李建成和李渊父子,描绘成比较平庸无能的人,相反李世民则比较有才能有魄力。

而真实的情况是,李建成非常有能力,在辅助父亲建立唐朝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不低于李世民。李渊,自然也不是靠着儿子躺赢,本身也是非常厉害的。

李世民策划这场阴谋,实在是因为他正面干不过李建成,李建成是长子,地位功劳和人望,都强于李世民,因此他不得不出此下策。

若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杀兄弟,逼父亲,给自己留下大逆不道的罪名呢?



李世民继位,名不正言不顺,为此他非常在意史书对他的评价。

他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

最开始褚遂良不同意,他就直接找到宰相房玄龄。房玄龄最终应允,与许敬宗一起,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献给太宗。

此后,李世民要求宰相兼修史书,因为宰相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著史时一定会考虑皇帝的利益。这样,李世民做下的坏事,就被修饰或者掩盖,而他的形象也被极大地拔高了。

如今学界对于唐太宗篡改史书,已经大致有了定论。但是评价帝王主要看他的为政和功绩,因而这些倒也不能否定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

只是从此以后,著史的风气崩坏了。史官几乎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记录也不再客观。

唐以后的史书,质量和真实性普遍值得怀疑。

这些史书对于人物的刻画以及历史的记载,有千篇一律、格式化的倾向,体现不出人物的鲜明特色。

相反,许多民间野史、笔记,成为了值得参考的史料。研究这些历史,必须兼顾各种材料,才能不被正史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