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是什么意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jijinwang

供给侧结构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减少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效率。那么,这个“淘汰”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回到我们上面提到的供给侧改革的本质上来了。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什么意思

一:在供给侧上做文章意在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靶心”对准新常态下经济新的突出矛盾
三:更多力促经济转型升级的改革举措将发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强调在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应从国际主流的需求管理“西医”方式,更自觉、更积极转向供给方面的改革创新,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的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的侧是什么意思

导语:随着医院药品耗材零加价、医保带量集采并代付供应商货款、医保按病种分值支付等政策的推进实施,公立医院发展原节奏彻底被打乱,很多医院院长直接蒙圈。过去,公立医院已经习惯做产品销售渠道挣差价,当这些销售的关联利益消失,利益补偿机制未成型前,公立医院的日子会比较艰难。

渠道OR供给侧

回忆一下公立医院曾经的发展路径,基本都是靠政府划拨土地、修建院区、添置设备,招聘医护医技人员,引入药品、耗材,按照空间面积、入院设备和人员设置功能科室和人员编制,公立医院都从事着几乎相同的业务,卖着几乎相同的产品(药品、耗材、检查项目、诊疗科目等),医院管理层千方百计增加门诊量、增加诊疗项目,发展住院患者,几乎殊途同归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拼医院营业额和运营成本,以确保医院能正常运营。

渠道依赖的发展模式解体

在过去这场同质化的同行竞争格局中,各个医院靠不同辖区、不同的人力和设备基础,获得红利型和松散型求医流量,基于提供规范路径的医疗服务,各个公立医院基本不追求供给侧的差异化、所以公立医院之间基本都是a大于b、b大于c之类的规模比拼。公立医院没有动力根据自身资源衍生出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没有形成基于资源的新型供给侧能力。

如果一个机构自身并不提供区别于其他同行的产品和服务,主要靠产品差价获取利益,那么这个机构本质上就是一个销售渠道,就如同一个粮库,收粮食储存起来,然后卖出去,形成一个粮食销售渠道。医院的维持需要庞大的资金注入,此前,除部分政府给予一定财政支持外,大部分公立医院都是靠销售与进货价格之差来获得医院的发展补充资金。

渠道与政策

公立医院的渠道依赖源于药品加成政策的出台,该政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实施药品加成之前,公立医院的负担完全由政府负责,医疗服务价格实行低价格,药品供给基本接近成本价,目的是保证低工资人群也能看得起病,用得起药。期间,政府还多次下调挂号费和床位费,进一步减轻就医负担。

1954年,国家允许医疗机构在零售药品时,可以在批发价格基础上进行加成,形成药品的零售价格。药品的加成率,西药、成药不得超过15%,中草药不得超过30%。出台该政策的目的是在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医院的运行资金,调动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到80年代,医疗机构的收入构成再次调整,国家对医疗机构的经费补助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足、结余留用”。具体而言就是国家根据编制的床位对医院进行定额补助,而医院自我创收的部分可用于医院医疗条件改善或者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使得药品收入在医院收入比例中呈上升趋势。

2017年开始的大规模医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顶层设计原则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全面推进药品耗材零差价,增加医事服务费、控制药占比、控制耗材消耗等配套措施。药品零加成政策的推行,迫使大部分医院不再将药品视为利益

物理学熵增原理提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的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

以药养医在历史条件下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基于这样的补偿机制长期发展,逐渐影响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也影响了公立医院在居民心目中的形象。国家自然看到了这个状态,自2017年开始,各主管部门及地方陆陆续续发布了近百条政策,涉及医药、医疗服务等方方面面,全面推进实施医药分开,将医改全面进入深水区。

医院对渠道利益的依赖也不会突然消失,即便执行药品耗材零加成政策,并未全面导致医院彻底放弃药品耗材关联利益,随着医保部门推动药品带量采购,直接砍掉药品的“灵魂差价”,公立医院与药品渠道多年的恩怨故事终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随着医保执行按病种分值支付政策出台和全面实施,药品耗材即将成为公立医院的运营成本,公立医院占据药品耗材销售主渠道的历史终将一去不返。

供给侧内涵

从宏观层面来说,供给侧本是国家层面的一个经济学术语,意思指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举个生活的例子,老李本来是卖土豆的,后来所有人都买了他的土豆,市场饱和,需求不足,他想扩大经营,已经不可能了,无论怎么在土豆上做文章都不能赚更多的钱了,所以老李就要研究自己的土豆如何演化成一个新的产品提供给市场,老李的一个亲戚是开米粉连锁店的,于是,老李和亲戚协商,将自己土豆加工成土豆粉,然后在亲戚连锁店里卖“老李牌”土豆粉,发现这样比卖土豆还更好卖。这种利用自身优势盘活资源完成新产品演化的过程就叫供给侧改革。

就公立医院的供给侧来说,“侧“就是某一方的意思,简单来说,供给侧就是供给这一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本医院的新收益

居民对医疗的新增需求侧

居民的健康需求就是公立医院的发展机会。目前,公立医院的需求侧基本都是医院基于自有能力定义的需求,这些需求已经规范、固化和定型,大都是基本医疗范围的服务。在这些服务之外,公立医院可以通过深度分析需求侧,朝着要解决患者的哪些具体需求来优化形成新的供给侧自然会成为公立医院新的增长点:

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专业需求

患者来医院是因为健康出了问题,身体有疾病。看病,看好病是患者的第一需求,对医院的要求是:我接触的医生专业负责、看到的设备先进、接触到的护理人员专业热心、在这一点上,三级医院基本都能做到,但大部分二级医院就比较欠缺了,二级医院的医生一碰到难处理的疾病,医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让患者转院去大医院。要解决这个能力,就必须实现常态化的大专家协同诊疗来提升医生能力和信心。如果大量的“上级医院专家”使用互联网工具或亲临医院随时指导本院医生处理疾病,本院医生也不至于随意“支走”患者到其他医院,实现“常见病和慢性病不出县”的国家医改目标。

患者对治疗费用的恐惧

患者在医院时,除了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外,最害怕的是到底要花多少钱,会不会无法支付或者造成家庭贫困,这种恐惧连同对疾病的恐惧始终萦绕。医院尽可能为患者省钱,并对患者仔细解读治疗方案能缓解这种恐惧。如何做到尽可能省钱,可能是医院管理者不愿做的事。但如果认真做并形成内部的为患者着想的工作氛围,将极大缓解患者群体在医院期间的紧张,增强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医院的规范医疗业务也因信任感建立形成质量正循环,实现医院管理层的管理期待。

此前的事实是,大部分公立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的医生或多或少肩负着为医院创收之压力,不少医生见到患者,就像一个商家看到了消费者,可上可不上的检查项目一个不漏,非必要性治疗也尽量不落下。目的是为了完成医院给自己的业绩指标,短期内确实能带给医院一定的效益,但从长期来说,将极大损害医院的核心能力及在居民心目中的信任度,当地患者慢慢低都害怕到医院来,造成医院的运行质量走向负循环,医院管理层将更加心力憔悴。

患者院内获取服务便捷性的需求

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除了配合医护治疗外,很多需求期待被满足:

患者到医院办理住院期间,医院内没有而必须吃的药品、营养品、生活用品,能否直接购买配备到病房,而不是自己或亲属到处去寻?

每天吃的饭菜能否不是食堂配的老三样,能不能提供品类更丰富、口味更多样的食品?

患者亲属因各种原因无法住院陪护期间,能否提供陪护服务,解决患者的生活协助及亲属的担心?

如患者体质需要一定营养搭配完成营养补给,能否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营养食品制作服务?

患者在住院期间很多的顾虑、很多的担心,能否提供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或线上咨询服务?

.......

患者离开医院后对延伸健康服务的需求

一个医院只有全方位参与居民的健康管理,才有资格获得居民在健康上的全方位信任。部分患者出院回家后,还有诸多医疗周边需求有待满足:

手术后出院患者还需要医院提供一定时间的居家护理服务;

产妇出院后还需要专业月子保姆提供居家服务;

四肢活动不便的患者回家后还需提供上门医疗服务;

某些慢病患者出院后还需要提供一定时期的中医理疗服务;

某些患者出院后需要医院营养专家长期提供营养方案服务;

家无子女的患者需要病后护理和生活协助服务;

......

患者对医“院内有熟人”的心理需求

现在政府在各个社区都安排了网格员,这些网格员都协助居民解决诸如邻里协调、疫苗登记等小事,渐渐的,居民就会习惯什么事都问网格员,这就是“熟人依赖”的日常展现。

公立医院,尤其是县级公立医院,当地居民有病一般都习惯性往县级公立医院跑,患者认为病在当地无法治疗的,就会跨过当地到上级医院去。如果县级公立医院使用工具和市场化机制让自己的医生成为社区的“健康网格员”,社区居民就会逐渐习惯“身体不舒服就找健康网格员”,形成居民”在医院里有熟人“的依赖和信任。目前实行的无偿家庭医生,因为缺乏激励机制,医生和患者彼此都懒得搭理,无法形成互相信任关系。

供给侧改革是第一工具

公立医院可供给资源

了解到需求后,医院才可以实施供给侧改革,什么是改革?不可以随便乱改,而是基于对于自身资源的深度掌握,围绕需求侧重新组合供给资源,形成医院特色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让需求者得到满足,供给者因为被信任而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

公立医院的资源大体盘点,基本都有如下资源:

1)物理空间与流量资源:患者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检查所需的房屋,也因为这些房屋,将有关联需求的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固定在空间里,为公立医院积累私域流量提供资源;

2)医护专业人力资源:医院内的医生和护理人员,虽然在大众看来确实很忙,医院想再挖掘医护的服务潜力已经很难,唯一的可能就是利用第三方力量的市场机制激发医护人员主动释放更多的服务时间与更好的服务态度,形成医院的潜在伴随吸引力。就像湖南卫视曾经那么厉害,就是因为湖南卫视搭建舞台,给每个参与人包括主持人一个做名人的机制,然后人人争当名人,名人下就有众多粉丝,于是,湖南卫视曾经成了神一样的存在。

3)医疗设备资源: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还有巨大的潜力资源,设备可以24小时工作,只是因为工作作息时间或人员配备问题导致很多项目检查需要等待,如在一个区域内提供闲置的设备为社会提供非工作时段的特需服务,也是一个既能满足居民差异化需求也是提升医院效益的好方法。

4)服务机构资源: 围绕在公立医院周边的商户,几乎都是应来院人员需求而产生的,这些商户是基于长期供需矛盾而产生的品类,这些商户的产品及服务都是与医院的人流长期匹配的结果。这些都构成公立医院的补充服务资源。

高质量发展新机会

医疗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在监管压力和百姓狐疑前,公立医院往往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很多医院看上去很大,但经营很不健康,员工开心指数不高,工作满意度不强。根本原因就是,基于历史机制形成的医院内部工作习惯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导致医院供给与居民需求产生不匹配的矛盾。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公立医院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新机会:

1、数据化转型机会:

说到数据化转型,很多人就想到医院信息部门。当医院的整个系统架构已经搭建得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基础性的系统维护工作会越来越被服务外包所分流,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先进技术的探索才是更加重要的发展方向。

医院内部的信息部门受到组织的影响和限制,无法做出更多的创新,医院需要多想想数据化对于医院本身的价值所在,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比如说通过数据化产生新的服务前置和延伸能力,补足医院的发展短板;通过机器取代人工,实现医院服务竞争力的大幅改善等等。

2、流量私域化机会:

目前线上各种平台都在发展自己的流量,每天都会有用户访问进入,这些不属于医院的用户,医院若想获得这些用户,就不得不付一定的流量费用。面对价格越来越高昂的流量成本,各个企业都在争相发展自己的私域流量,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互联网医院系统正好给公立医院提供了私域流量收集工具。

一说到互联网医院,公立医院自然就想到自建自营,从现实来看,自建互联网医院对公立医院不断无法成为好工具,反而成为一个“新陷阱”。大部分医院管理者认为互联网医院只是是医院买一套软件与自己的his、lis、pacs系统打通,形成一个线上服务系统。

互联网医院不只是软件系统,而是一个围绕用户变化持续升级的运营生态,是一个基于用户需求持续变化的持续开发体系,医院必须有自己的软件和技术开发团队,这个团队最少编制不会低于30人,在系统开发上的累计投入需超亿元。公立医院根本无法长期支付如此高昂的开发成本,基于非营利属性的机制也无法激活自建的互联网医院,目前全国1000多家公立医院自建的互联网医院基本都是有名无实就是这个结论的佐证。

私域用户,就是医院直接拥有、可重复使用,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的用户。什么意思?很多医院认为

公立医院基于传统医疗机制和基因限制,不应幻想自建互联网医院来完成医院的数据化转型,而是应该利用第三方专业力量协助,实现技术融合和生态补充,并将自身脱敏数据作为生产资料,在专业技术团队协助下获得新的供给侧思路,不断新增会员需要的各类新型医疗及周边服务,持续构建和积累自有的私域流量池。

3、医疗周边服务的机会: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国家将人民健康作为全面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内涵,给予了极高的

医疗属于大健康服务范畴,公立医院暂时没有的服务称之为医疗周边服务,大部分医院管理者一说大健康,就想起搞物联网、穿戴设备、区域疾病防治等长时间、大投入的新医疗基建概念。这些技术设施固然能推动大健康的发展,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推进医疗周边服务,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提效工程、民心工程。这些服务均以公立医院现有基础作为发展的起点,或派生、或引入、或延伸,都属于医院的补充性业务范畴,大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利用第三方的市场化机制和成熟技术提升与医院结合,积攒资源,激活数据,形成数据驱动型发展动力和市场化运营平台,补足公立医院发展的政策性制约;

2、创造型医院品牌服务:引导医院内各科室全员参与,围绕潜在或现实患者需求,利用自身资源创造新的服务矩阵,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合作平台实现空间和时间延伸性便民服务,比如:特定儿童全程保育、月子医疗护理、居家简易医疗、家庭病床护理、失能患者居家康复等项目,都是可以实施的延伸医疗服务;

3、院内生活场景服务:医院各个大楼内聚集着医护和患者,还有陪同的健康人,这些人本身的生活需求都是在特定场所内发生,围绕院内这个特定生活场景,医院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接入周边的商户资源,为院内人员提供丰富的生活服务,生活气息浓了,医院气氛也会更有温馨感,减少患者对疾病和医院的恐惧感。

4、慢病预防管理服务:医院内的专业人员都可以作为慢病防治宣传和管理员,使用互联网+科普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上生产和推广专业内容,以运动、营养、心理、药事、治疗几个方面与医院的私域流量保持高频互动,根据会员需求持续派生医院品牌的产品或服务。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是什么意思

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投入保障、农业补贴补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逐步构建符合国情、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增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

支持保护制度是现代化国家农业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快速增长,农业补贴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宽,已初步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整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但是,近年我国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保证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证农业产业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随着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以及农业补贴日益逼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也需要调整和完善。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提高农业支持保护的效能,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以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投入只增不减,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意义重大。

《方案》指出,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和责任。整合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切实提高投入绩效,也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还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等形成合力。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方案》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同时,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让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扶持种业发展,做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

农产品价格改革将“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补贴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不让种粮农民和主产区吃亏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制度,要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类主要农产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不同,《方案》提出,要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在农产品流通方面,要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

农业补贴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方案》要求,要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对于补贴资金投向,《方案》强调,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机具购置等的支持力度。同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种粮的农民和主产区不吃亏。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未来方向,也是我们对子孙后代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要强化生态保护的机制创新,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好生态治理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限牧限渔,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

此外,《方案》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也提出了要求。要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和本质就是以化解产能过剩为契机, 自觉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低级向高级转变,总的来说要做到“四个 转变”:一是从资源配置型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二是从外 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增长方式转变;三是从要素驱动型、投资驱 动型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增长方式转变;四是从资源运营、产品 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增长方式向知识运营增长方式转变。目 标是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 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 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