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级基金 杠杆

jijinwang

b级基金 杠杆倍数,这个数值越高,说明基金经理的操作越激进,风险越大。举个例子,假设a基金的净值为1元,那么杠杆倍数就是1.5倍,也就是说当a基金的净值跌到1元的时候,需要花费的资金就是1.5倍,而当a基金的净值涨到1.8元的时候,需要花费的资金就是2倍。所以以,如果你买的基金是一只中小盘基金,那么在这个时候,你需要花费的资金就是2倍。


一:b级基金杠杆

B类杠杆份额的杠杆原理:要理解分级指数基金B类份额份额杠杆、净值杠杆、价格杠杆。
许多人只知道B类基金称为杠杆基金,但是对于其的杠杆概念不清或者混淆,有的人把净值杠杆称为“实际杠杆”有的人把价格杠杆称为“实际杠杆”,要理解分级指数基金B类份额份额杠杆、净值杠杆、价格杠杆的概念和公式。
融资型分级:份额杠杆=(A份额份数+B份额份数)/B份额份数
净值杠杆=(母基金净值/B份额净值)×份额杠杆
价格杠杆=(母基金净值/B份额价格)×份额杠杆
多空型分级:份额杠杆=约定系数(如2倍、-1倍、-2倍等)
净值杠杆=(母基金净值/B份额净值)×份额杠杆
价格杠杆=(母基金净值/B份额价格)×份额杠杆
指数型母基金实时净值=母基金昨日净值x(1+所跟踪指数涨跌幅x仓位)(仓位一般为95%)
融资杠杆B类实时净值=(母基金实时净值-A类净值xA类占比)/B类占比
=[母基金昨日净值x(1+所跟踪指数涨跌幅x仓位)-A类净值xA类占比]/B类占比
多空分级B类实时净值=1+(母基金实时净值-1)X份额杠杆
在母基金离向下折算点跌幅距离大于10%时(注:无下折的申万进取、银华H股B除外),
1:1拆分融资型永续B类合理交易价=B类实时净值+1-对应A类约定收益率/市场认可收益率;
4:6拆分融资型永续B类合理交易价=B类实时净值+2/3(1-对应A类约定收益率/市场认可收益率)。
截止2013年12月30日,市场认可的的A类收益率(隐含收益率)为6.7%-7%左右。
不定期折算又称为“到点折算”,分为向上折算(上折)和向下折算(下折)。发生向上折算时,A类的上折和定折相同,得到净值超过1元的部分以母基金份额得到的约定收益,B类份额净值超过1元的部分折算为母基金。上折对A类无影响,但会使B类恢复为较高的初始净值杠杆。假设B类下折为B净值≤0.25元,发生向下折算时,下折日B类净值0.242元,A类净值1.036元,母基金净值0.639元。则每1000份净值0.242元的B类,折算为242份净值1元的新的B类;每1000份净值1.036元的A类,折算为242份净值1元的新的A类和1036-242=794份净值1元的新母基金;每1000份净值0.639元的母基金折算为639份净值1元的新母基金。在接近下折时,原先溢价或折价交易的B类基金的溢价值或折价值会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例如原先溢价值0.12元的B类,在净值0.25元发生下折时交易价就为0.28元,溢价值缩小为0.03元。原先折价值0.08元交易的B类,在净值0.25元下折时交易价就为0.23元,折价值缩小为0.02元。原先平价交易的B类,在发生下折时仍旧接近平价。
除了少数股票型B类杠杆份额子基金不挂钩指数(合润B150017、建信进取150037、银华瑞祥150048、消费进取150050、中欧盛世B150072)以外,绝大部分此类基金都是杠杆指数基金。
有配对赎回机制的B类基金,其交易价由母基金净值和A类交易价来决定,B类基金交易价=(母基金净值-A类交易价×A占比%)×B的份额杠杆。A类折价交易则B类溢价交易,在即将到期时,变为平价交易。其中的瑞福进取,由于丧失中途与瑞福优先合并为母基金赎回机制,成为一支传统封闭基金。
此类基金随时可与A类份额合并赎回。根据配对转换机制,B类份额折溢价程度由A类约定收益率和市场认可隐含收益率决定,A类份额折价导致B类份额溢价交易。
由于债券的波动不如股票巨大,此类基金在降息周期会因为债券价格上涨幅度放大涨幅倍数。大部分杠杆债基都是有期限的,永续型杠杆债基可以和对应的A类份额配对成母基金赎回。
除了汇利B、聚利B、增利B、浦银增B的份额杠杆是固定的以外,此类基金的母基金多数是半封闭式基金,A类定期开放申赎。由于多数债基A类申赎费为0,债基B类实际承担了母基金的申赎费、管理费、托管费和A类的销售服务费。如果银行、证券市场固定收益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杠杆债基对应的A类子基金的约定收益率,导致对应A类份额开放申赎后大量赎回,使得其份额杠杆变小,当A类份额都赎回,B类份额杠杆降为1倍成为普通封闭债基。
此类基金中场内交易的可以随时和A类份额合并为母基金赎回,其份额杠杆是固定的。可以根据A份额和B份额的合并成本与母基金净值的折溢价进行申购拆分套利或合并赎回套利。
其中鼎利B和德信B的折算都是按照净值折算为母基金,相当于有期限,临近折算时交易价接近净值。而多利进取、互利B和转债B折算还是大部分或全部折算为自身,继续保持原有的折溢价状态。

二:基金加杠杆

杠杆基金也即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Hedge Fund)是那些利用不同市场进行套利交易的基金。从形式上看,对冲基金是一组投资工具,交易遍及所有市场种类,包括外汇、股票、债券、商品以及各种衍生品等。第一只对冲基金是1949年推出的,最早的对冲基金规模很小,只在单个股票上下注,投资策略十分单一,风险很大。
对冲基金作为一个机构,与个人又不太一样,它的信誉、资本使它可以借贷,甚至借贷数十倍于自己的资本金的贷款来交易,它的作用就又放大了。比如,你有1块钱,就可以借二十块钱;拿着二十一块钱,就可以做二百块钱的事。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象对冲基金之间的合谋,场内工具。所有这些都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放大了对冲基金的能量,在既定资本下,把对冲基金的能力放大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在图1中,S代表供给曲线,D代表需求曲线,原来供求均衡点在E0。价格是P0。现在对冲基金可以把交易量放大很多,把供给曲线向右下移动,比如,香港股市正常的交易量只有40亿,对冲基金可以一下增加20亿的交易量,结果就是价格被拉下来。新的供给曲线是S1,均衡点是E1,价格是P,P1〈P0。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相当大的数量,能够影响价格,这是对冲基金的作用。科学的发展使其它一些因素在增大对冲基金的能量和作用,比如信息技术,可以用电子的手段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非常快地调集大量的资金,这是对冲基金的一些技术背景。
对冲基金的英文名称为Hedge Fund,意为“风险对冲过的基金”,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美国。其操作宗旨是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以及对相关联的不同股票进行实买空卖、风险对冲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化解证券投资风险。对冲基金对大家都是一个新概念,有很多说法。我的定义是两个特点。第一点,对冲基金主要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投机活动。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对对冲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当然也有影响。第二点,对冲基金有一种投资战略,是非常有意识的。这些投资战略的特点是通过操纵价格,操纵金融市场而谋利。

三:基金杠杆是什么意思

因为投资效应的高杠杆性是对冲基金的主要特点。典型的对冲基金往往利用银行信用,以极高的杠杆借贷(Leverage)在其原始基金量的基础上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扩大投资资金,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获取回报的目的。

四:基金怎么加杠杆

承接上文,本部分主要讨论杠杆使用的具体细节,用在何处、怎么用、何时用、用多少等问题。

5、杠杆用在哪儿?

以老夏纵横股海数年的经验,我总结了几处适合加杠杆的地方,仅供参考。

5.1买能涨的股票

这是一句废话,但却无比重要。融资买入股票后,无非涨跌平三种情况。

跌:如果是用自有资金买股,跌就跌了,大不了躺下装死,亏损是有限的,很难全部赔光。一旦加了杠杆,装死策略马上就失效了,得时刻准备应对平仓风险,有时需要考虑止损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安全垫变得无比重要,而估值就是最好的安全垫。如果不能保证融资买入的股票马上开始盈利,那么至少要保证下跌的空间不会太大。

平:如果融资买入了某只不涨不跌的股票,持续两到三年时间呢?也比较麻烦,因为融资的部分需要支付利息,假设融资利率6%,导致我们的负债总额将以年化6%的速度匀速上升(不考虑交易费用),那么前文我们提到的“维持担保比例”也将以每年6%的速度被动下降。

这里制作一个表格方便大家理解,假设买入某股后股价长时间不涨不跌,此时总资产会保持不变,过N年后维持担保比例的情况:

可以看出,当初始维持担保比例在200%时(即200%仓位,加一倍杠杆),由于利息的作用,负债总额逐年上升,在第7年到第8年之间,维持担保比例将低于130%的警戒线(事实上的平仓线),出现爆仓风险。

涨:通过对“跌”和“平”两种情况的探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买入的资产,最好可以马上开始上涨。即使是长期不涨不跌的品种,由于利息的侵蚀作用,时间久了也会扛不住。

这里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标准,要求买入的资产内涵价值增长率至少达到15%以上,可以比较轻松地覆盖6%的融资成本。其中15%-6%=9%的部分,就是融资盘的安全垫,买入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越高,这个安全垫就越厚。

当然你说用6%的融资成本,购买10%预期收益率的资产,有没有问题?也不是不行,但这个选择是有待商榷的,为了4%的利差去承担市值巨幅波动的风险,我认为有点儿不值得。如果利差可以扩大到10%以上,值博率才会变得很高。

有的人说自己选股能力欠佳,很难找到未来几年预期收益率15%以上的标的,那我觉得他就不适合融资,因为加杠杆的行为本身就是在满仓的基础上增加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更强的选股能力,更成熟的心态才能很好的驾驭。

5.2买蓝筹股

融资买股后,最好的情况是马上上涨,最差的情况就是大幅下跌了,这里面涉及一个波动率的问题。为了提高整体仓位的稳健性,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选择波动率低的股票是更好的选择,可以使爆仓的风险降到最低。此时,相对于中小市值股票,蓝筹股的波动显然要小得多,所以大部分时候我融资买入的都是蓝筹股。

举个例子:当前0.768倍PB的农行和0.97倍PB的南京银行,通过我的计算,得出二者未来预期收益率基本一致,那么在选择融资买入标的时,我会偏爱波动率更低的农业银行,将组合的整体风险降到最小。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南京银行已经算大蓝筹,且足够稳健了。

当然这里有个人偏好的问题,有的人就是喜欢融资买入高波动率的股票,追求未来一段时间股价的弹性,我也尊重您的选择。

5.3分散持股

与买入蓝筹股的理念一致,分散持股的目标也是为了降低组合整体的波动,提高安全系数。

何谓分散呢?买入贵州茅台+五粮液的组合显然称不上分散,二者同属高端白酒行业,股价和基本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我们说的分散,至少需要跨行业,比如建立一个白酒+医药+银行+周期股+科技股的组合,如恩华药业+洋河股份+农业银行+三一重工+海康威视的组合,既可以实现分散的目标,组合整体的收益率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当然,组合越分散,由于各行业间周期的不同步,我们的业绩将很难跑赢重仓单一景气行业的组合,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注意,有些不同的行业间也具备较强的相关性,分散的效果不佳,如银行+地产,券商+保险,白酒+食品,煤炭+钢铁等组合,这些行业经常表现出齐涨共跌的特点,需要做一些调整。

反面教材:某段子手集中买入400%仓位东阿阿胶,不管段子是否真实,这种做法都不可取,因为股价的小幅波动即可能导致爆仓。某著名大V曾杠杆买入单只热门消费股,另一个大V杠杆买入单只银行股,这些做法都是值得商榷的。

5.4买指数

分散的极致,就是买指数。可能有的朋友还不清楚,指数ETF等场内基金也是可以进行融资买入的,而且折算率很高,可以加更高的杠杆。比如上文我们提到的上证50ETF,折算率达90%,加杠杆时可以轻松地把总仓位推高到190%的水平。

融资买指数,相对于买个股来说,至少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第一大优势是,完全规避了个股遭遇黑天鹅的风险。不得不承认,无论你的研究水平有多高,总有看走眼的时候,此时对于融资盘来说,风险就被放大了。如之前的白马股康美、康得新,很多资深的价值投资者在这些股票上踩雷,你不能说他们的投资水平有多差吧?如果恰好加了杠杆,后果不堪设想。

在本文发稿的时候,恰逢新城控股老板东窗事发,引发股价巨幅波动,这些黑天鹅事件根本就难以预测的,而指数基金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大优势是,指数有底,而个股无底。2018年底的上证2440点,如果融资买了一个叫上证指数ETF的标的(现实中不存在,但有替代品),即使加接近一倍的杠杆,190%仓位的情况下,前面我们计算过,指数下跌39%才会触发平仓线,即下探至1488点,你觉得可能性有多大呢?但如果买的是个股,在极端情况下下跌39%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第三大优势是,可以无脑买入。融资买指数,对底的判断可以比较精准,指数的平均ROE、分红比率、PB、PE等数据都是公开的,且两三年内波动都很小,对投资人研究能力的要求显著降低,比分析具体的公司要轻松太多了。

在三大优势的加持下,可以看出,加杠杆买指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缺点嘛,就是综合指数的表现可能弱于部分行业指数,行业指数的表现又可能弱于行业里的龙头股,这个缺点是可以接受的,为了稳健性牺牲一定的收益,况且你如何保证选到的个股一定可以跑赢指数呢?

5.5加杠杆的实践

不知道技术分析或趋势投资者是怎么加杠杆的,我个人一直践行价值投资理念,所以对安全垫的要求本来就比较高,在买入前已经把风险考虑得比较充分了。有的人用相对估值法,对比同业其他股票的估值,或者以历史最低估值水平作为参考标准,我觉得都不靠谱,安全性不足,尤其是个股的情况,随机性和偶然性比较强。

今年4月1日时,我曾开过一个直播贴,当时融资260万买入交通银行的第一目标是可转债套利,我的判断是:0.687倍PB的交通银行,30%的分红比率,再加上其稳如老狗的经营状况,无论长期持股还是短期套利,风险都是可控的。在0.687倍PB的位置上,估值水平继续下探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即使可转债套利失败,被动转为长期持有,作为一只ROE在11%以上,资产质量中等的银行股,未来三年内,估值回升至1倍PB的可能性远大于下探至0.5倍PB。

遗憾的是后来交行的可转债发行计划搁浅了,最终浮盈2%平掉了这部分融资仓位。平掉的理由并不是不看好交行的投资价值,而是找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

在公开论坛暴露自己的融资实盘,其实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考虑,比如磨炼自己的心智,检验抗压能力,效果还是不错的。

6、杠杆何时用?

6.1长期加杠杆

融资的期限只有六个月,但基本可以无限展期,使长期加杠杆的理念变得可行。

读到这里的朋友可以看出,在加杠杆的时候,老夏的策略也基本是围绕价值投资的原则展开的,而长期持股就是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实践中,我觉得用这种思路加杠杆是可行的,可以忽略短期波动,让我们的心态更平和,持有的过程也更有底气一些。牛熊是有周期的,各国股市历史上很少出现长达十年以上的大雄市,A股的牛雄周期约为7-8年,所以长期套牢的可能性不大。基于对绝对估值水平的判断,可以过滤掉很多不适合长期融资持股的标的,这一点我很有信心。

但是如果使用长期加杠杆的思路,利息就是一个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问题。

6.2利息的问题

若只使用自有资金买入股票,那么很显然,时间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哪怕持股到地老天苍,只要公司的基本面不出问题,就不用太担心,只是价值兑现的时间有早有晚罢了。

一旦使用了杠杆,由于融资利息的存在,时间成本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要求我们适当地择时,不得不说,这对价值投资的过程是有一定伤害的。

在做投资早期的几年,我算是巴菲特一派的忠实信徒,完全不择时。经过几年投资的实践,我发现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对牛熊周期的判断,对宏观经济基本面和政策的把握,对流动性边际变化的考量,对市场情绪的感受等,适当的择时是可行的,也可以显著提升投资收益。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部分地规避加杠杆后标的长期不涨,而净资产遭到利息侵蚀的窘境。

6.3越跌越加

在市场恐慌时买入,需要很多勇气,而融资买入,显然更需要一些魄力和胆识。

当市场暴跌时,是场内最缺乏流动性的时候,此时我们做出融资的决策,相当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流动性危机。那么长期来看,市场对流动性这种稀缺资源进行一定的补贴,不也是理所应当的吗?

反过来,在大牛市演绎到高潮时,就要考虑逐步卸掉杠杆。如果在泡沫期还满仓满融,指望赚足每一分利润的,无异于刀口舔血。2007年10月和2015年6月,你的杠杆水平分别是多少呢?近年来我们看到的爆仓案例,大部分都是在高位参与击鼓传花的游戏,加杠杆博傻,这些人的爆仓也能怪杠杆吗?

这类人显然不在少数,我们再把两融余额这张图找出来看看:

2015年6月时上证指数5100点,两融余额高达22000亿,到2016年2月,上证指数跌至2800点时,两融却已不足9000亿了。这些追涨杀跌的股民,值得同情吗?

6.4有计划地加减杠杆

最近经常半开玩笑地说,对于杠杆的态度,我是“不愿用,不怕用,必要时不得不用。”基本是一个不排斥的状态。

在加杠杆的过程中,我制定了比较周密的计划:指数到某个点位时,总仓位(杠杆率)应该在哪个水平,在哪里加杠杆、减杠杆,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其实这是在价值投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依计划行事。同样是人,谁没有个头脑发热的时候,谁没有动物性的一面?但这种动物性经常将我们置于危险的境地,必须用纪律和规则来驯服。

比如近期我的目标是上证跌至2800点以下,加额外10%仓位。一旦触发阈值,无论外面哭声、骂声、惨叫声有多少,机械性地买入就好了。遗憾的是,指数在2820附近止跌了,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等待机会。

6.5雄市后期加

这个比较好理解了,熊得越久,跌得越深,越该加大仓位,因为大牛市降临的几率将变得越来越高。

反过来,在雄市初期加杠杆需要极度谨慎,可以博反弹,但不要恋战。此时加杠杆,持有的市值可能在数年时间内不涨不跌,而利息就会像钝刀子拉肉一样,让人进退两难。

我们看看近几年上证指数的历史K线:

我给出了3个极佳的加杠杆点位,分别是2014年6月的2000点,2016年1月的2800点,2018年12月的2440点。如果你恰好在这三个点位开始满仓满融,那必然是赚的盆满钵满,对于杠杆的使用效率也是最高的。不过对于精准的猜底行为,我始终持保留意见,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所以我更倾向于采取一种动态的仓位(杠杆)平衡策略,结合点位的高低和牛熊周期来确定每个时点的杠杆率水平。

如下表所示,为2015年6月牛市泡沫破裂以来,我认为的仓位合意水平:

可以看出,确定合意仓位水平的原则有两个:

原则一:指数估值越低,仓位应该越重,这个逻辑好理解。

原则二:雄市持续的时间越长,仓位应该越重。

表中我给出了上证指数的历史点位和对应的合意仓位水平(红底),目前2019年6月的仓位建议120%(绿底),以及未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指数在不同点位的仓位建议(蓝底),逻辑是认为离2021年越近,大牛市来临的几率会越来越高,此时应以保持较重的仓位为首要战略目标,利息成本等细枝末节的东西反而可以忽略。

亏损是风险不假,但踏空也是另一种风险。如何保证下一轮大牛市时自己是在场的,这个问题很关键,毕竟我们的整个投资生涯中,真正能把握的大机会只有寥寥数个。

本文的第二部分就此结束,主要讨论了杠杆使用的各种细节,在第三部分,我们将继续层层递进地挖掘杠杆的本质、风险防控、杠杆对人心态的影响等核心问题,敬请

感谢您拨冗读完此文,我是满仓A股30年不动摇的夏至1987,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