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固定收益部笔试 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门主要业务

jijinwang

基金固定收益部笔试科目为行业分析与策略,主要考察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管理能力、研究水平等。本次公开课将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案例解析,帮助大家全面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掌握基金经理的投资方法。同时,还将邀请知名专家进行点评,帮助大家提升投资能力。敬请期待!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增值。


一: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门主要业务

“一诺千金、厚德载物。”诺德基金走过16年风雨,正在向新的目标迈进。

成立于2006年的诺德基金,可谓是“幸运儿”,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最黄金的这段历史时期应运而生,并跟随着资本市场一起壮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分享了这个市场的发展成果,但也走过一些弯路。然而,在这16年起起伏伏的资本市场浪潮之下,诺德基金已然形成了自身特色,走出了一条中小型基金公司的特色道路。

在基金行业头部化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发展难的问题已成行业常态,规模也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中小型基金公司如何才能突围?应该如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深耕行业超16年的诺德基金董事长潘福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在基金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中小型基金公司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潘福祥看来,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前景不仅仅是“黄金10年”,而是“黄金20年、30年”。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增长态势和优秀企业的持续增多,是行业黄金10年、20年最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普通老百姓财富结构从房产向资本市场转移的根本性变迁,也是中国基金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动力。

“在这样的历史大机遇下,中小基金公司也存在较大的机遇。行业会百花齐放,既有百货商店式的包罗万象的头部巨型基金公司,也有专注于某些特色产品领域、提供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的精品店公司。”潘福祥表示,基金行业进入黄金时代,行业蛋糕也会越做越大,每家中小公司若都能坚持打造自己在某一个方向上的核心竞争能力,那么也一定会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

谈及诺德的规划,潘福祥表示,未来诺德基金将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投资管理水平,尽快达到千亿级资产管理规模的目标。在产品的布局上,会继续深耕权益类投资,并打磨权益类资产的“矛”与“盾”两大主题系列产品,丰富低风险收益频段的公募产品,力争满足更多特定投资者对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需求。

“希望诺德基金未来能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具备自己特色且受到投资者尊重的基金公司。未来我们也仍然会沿着真正为投资者进行良好的投资管理和服务的道路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一诺千金、厚德载物‘这一企业文化。”潘福祥直言。

资本市场中不存在绝对真理

资产管理公司应以满足投资者的

实际需求作为首要职责

问:从成立到现在,您见证了诺德基金一路的发展,能否针对以往历程,总结一下得和失?

潘福祥:诺德基金成立之初是一家中美合资的基金公司,当时是一家来自美国华尔街的老牌共同基金Lord Abbett持有公司49%的股份。所以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由外方股东来主导。Lord Abbett成立于1929年,其历经美国资本市场百十年的发展,并在权益投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长期优异业绩,这也给诺德基金在之后的投研体系建设、客户服务、产品布局、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正因为外方股东的立身之本是主动权益投资能力,因此也将重视主动权益投资的特色带到了诺德基金,在整体产品线及业务的规划上会相对弱化固定收益类产品,尤其是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布局。这也导致诺德基金成立10年后依旧没有发行一只货币基金。

在经历了2006年和2007年大牛市之后,2008年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一方面,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态度普遍从满腔热情转向了失望和排斥;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欠佳,权益类基金也难以获得较好的收益,这使得投资者的持有体验逐渐下降,因此公司发展非常缓慢。

虽然权益市场缺乏机会,但当时的市场利率水平较高,货币型产品整体的年化收益比较可观,很多时候甚至能超过4%。这就对普通投资者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一大批基金公司抓住了市场机遇积极布局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固定收益品种,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产品线结构,并以此形成了正向循环,最终在规模上得以有效突破。

因对产品战略布局的失衡,当时诺德基金错失了这部分的市场机遇,走了一些弯路。我们内部也时常对此进行反思,美国的成熟市场在历经百年发展后获得的经验固然宝贵,但缺少“本土化”的“改良”就直接应用到一家新兴市场的基金公司上,现在来看也未必是正确的。同时这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中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金科玉律。资产管理公司要始终牢记投资者的真实需求,以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满足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收益需求来作为首要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变幻的市场中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遇。

2012年,外资股东开始考虑退出中国市场,但直到2015年才完成股权变更,由清华控股正式入主。可以说,从2015年之后,诺德基金是在一个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再次出发。

问:在2015年底,诺德基金的总规模仅17.2亿元,到2022年8月底总规模近950亿,同时近年来权益类产品的长期表现也不错,并诞生了一些知名基金经理。能否谈谈2016年之后发展经历?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潘福祥: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诺德成立初期,应外方股东的要求,公司积极布局权益类产品,公司的投研团队也是按照以权益类产品为基础去构建的,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投研体系。虽然2007年至2012年时间,权益类产品确实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地。但幸运的是,我们最终还是熬过来了,并通过前期的大量积累展现出一些优势。

扎扎实实做好投资业绩,是实现逆袭的根本条件。自2014年以来,伴随着中国整体消费升级和以房地产为引擎的经济繁荣,大消费领域锻造出了一大批具有良好长期投资价值的优秀品种。无论是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汽车,还是生物医药,这些领域的需求往往是长盛不衰的,很多优秀的公司能够实现持续的复合增长率。诺德基金的投研团队也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机遇,并加大了对具有高增长和长期价值的消费类投资标的的布局。在公司旗下的权益类公募产品中,诺德成长系列、诺德价值系列基金都创造出了长期优秀的业绩。当基金业绩能够持续保持时,就有能力对整体的规模进行扩张。

四川能投“入主”带来新机遇

积极布局REITs等业务

问:目前诺德的实际控制人又发生了变化,对未来诺德的整体公司定位是否会有影响?会有哪些新的战略布局?

潘福祥:按照国家对高校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目前诺德基金的实际控制人已经由清华控股变更为四川省国资委旗下的四川能源投资集团。

股东方希望,诺德基金能成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具备自己特色、受到投资者尊重与信赖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未来我们也仍然会沿着真正为投资者进行良好的投资管理和服务的道路前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一诺千金、厚德载物”这一企业文化。

同时,实际控制人的变化也给诺德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四川能投在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产业等多个领域具备较大优势。在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鼓励基金公司对包括资产证券化、REITs等业务进行差异化发展。未来,诺德基金也将结合股东优势开拓全新领域,目前公司正积极筹划申请专项业务子公司牌照,开发REITs产品,力争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选择。可以预见的是,REITs、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未来在资本市场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问:不仅诺德基金筹备新业务,听说您也正在打造全新的对话节目,而且这个节目不同于一般基金经理的投研对话,嘉宾是各个产业的领军人物或者是院士。市场很好奇,当时做这个节目的初衷是什么?

潘福祥:我每年在清华大学教授证券投资学这门课时,会邀请很多不同行业的专家(投资专家、产业专家)来课堂上做讲座,以此来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因此,就有建议,把我课堂上的一部分内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样可以给与更多人启发。其实,这就是我们想做这一档栏目的初衷。

从我个人的体会看,投资人士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经常和产业界或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这其实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毕竟投资投的不是过去、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因此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往往会去考虑这家公司的未来会如何,当然这无可厚非,但期间也难免会夹带想象及期待,而正是这种期待有可能会导致在对问题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市场出现了资金追捧某热门板块,投资人士可能会对其解读得“天花乱坠”,但当和这些领域的专家或者企业的管理人进行交流时,他们也会感到很诧异,因为部分解读缺乏对产品或技术的客观认识。

如果有这样的途径,能和企业界、产业界乃至科学界的优秀人士进行交流,倾听他们对市场热门问题的看法,或许能对投资有所帮助。虽说未必能直接指导投资,但至少也能让我们规避一些风险。

问:很好奇,第一期节目大概什么时候上线?嘉宾准备邀请谁?

潘福祥:这里也可以做个预告,第一期节目拟定在11月份,嘉宾会是诺德基金的首席科技顾问——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吴院士是中国互联网科技领域的权威专家,是下一代互联网IPV6的学术带头人。我们都很期待他的精彩观点。

问:除了刚才提到的科技顾问,诺德还有其他领域的顾问吗?

潘福祥:诺德基金最早设立首席科技顾问,是看准科技创新将为资本市场注入持久的活力,以及对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和潮流的把握能力,将成为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专业人士,来为此指引大方向。

目前诺德基金也在其他领域寻找合适的顾问人选。实际上,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请一批业内的专家学者来给我们的投研人员开展学习讲座。今年年初就邀请了著名的卫星通讯专家来解读整体星链和未来卫星通讯发展的趋势。此外,四川能投的“入主”也会为我们在新能源领域注入更多的资源,加快提升我们在这一领域的认知。

向千亿级规模基金公司进发

权益、固收“两手抓”

问:此前您采访曾表示“诺德基金下一步将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达到千亿级资产管理规模的目标”。未来您有什么战略规划?介绍诺德基金三到五年的发展愿景?

潘福祥:基金行业已有不少“万亿级”公司。相较之下,千亿规模显得微不足道,但我愿意把这一数字作为诺德基金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

坦率地说,目前基金行业发展已进入分化的阶段。对诺德基金而言,未来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公司的重要战略,而千亿规模正是支撑公司整体良性发展及运转的基础。因为,只有当公司的财务状况处于较为宽松的状态下,才能持续为人力、业务、产品做足储备,并对硬件系统等各方面提供更好的支持。

诺德基金走差异化路线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是要让一些具备特色化、差异化的业务做出成效,势必需要经过培育、酝酿、磨合等一系列过程,这需要时间积累、需要团队配合、更需要时机,只有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才能水到渠成。

此外,我也一直认为,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不能太过急功近利,甚至企图去赚“短平快”的钱。不论是培养人才、搭建团队还是业务的推广,我们都需要通过长期积累、勤垦深耕,才有可能在某一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的竞争力。在未来三五年的时间里,诺德基金一定会在现有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投资管理能力,不断丰富公司的产品品类并深耕具有优势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但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毕竟行稳方能致远。

问:能否仔细谈谈未来诺德基金在产品上布局?

潘福祥:未来诺德基金会加大对权益类产品、低风险产品等品类的布局。

对于诺德具有传统优势的权益类产品,未来计划打造出“矛”和“盾”这两大系列。所谓“矛”系列,意思是“锋利”——这个系列的产品会有较强的进攻性,在市场整体表现较好的时候,产品净值会有较明显的向上态势。所谓“盾”系列,意思是“防守”——这个系列的产品进攻能力不会有“矛”系列那么强,但防守会非常坚固,力争打造低波动、低回撤。

这并非是突发奇想,而是在过往的实践中已经形成的两大系列:以金牛基金经理罗世锋为主的诺德价值系列正体现出“矛”的特色;而另外一名金牛基金经理郝旭东的诺德成长系列,则呈现了盾的特点。我们也会针对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特征,开发设计出诸如指数、量化、低波动、高弹性等等具有不同收益风险特征的产品,并依据不同的原则进行组合,通过大类资产配置和仓位控制等方式,把不同的投资理念与模式恰如其分地融汇于产品中。比起权益类产品,目前诺德基金在固定收益领域仍处于“弱势”,这也是未来三五年公司要进一步夯实的方向之一。

打造投研一体化团队

以知行合一为考核标准

问:诺德基金在主动权益投资上颇有特色,能不能介绍一下公司整个投研体系及团队构架?

潘福祥:坦率地说,诺德的投研体系及构架,和其他兄弟公司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但我们花较大力气去培养、推进的首先是“投研一体”的模式,其次是要求投研团队的成员都要具备较强的大局观,要去做时代价值的挖掘者。具体而言,就是聚焦在主导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选择产业成长中最具有潜力的领域,然后在这些领域中深耕,从而挖掘出具有较好前景的公司。无论是研究什么行业,或做某几类板块的投资,我们都要求每位人员必须了解,你所研究的这一领域或方向目前在整个市场发展趋势中,或者在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左传》有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投资研究最重要的支柱和基础,若抛开或脱离了这一支柱,再认真、再精细去进行行业研究,都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过去20年,若不研究房地产以及这一行业带动起来的整体消费升级、产业链机会,那么在整个市场的投资中最终可能会收获甚微。

目前也是如此,中国经济正在从数量型发展转变为质量型增长,而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也加速了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研究力量不瞄准科技、医药、新能源等创新方向,那么未来想要获得超越市场的表现也是非常困难的。作为专业投资人,我们有幸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中,只有把握住这样一个大趋势和大方向,方能选择出真正具备成长潜力且能够给我们提供超额回报的投资标的。

问:作为中小型基金公司,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基金行业之中,如何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潘福祥: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想要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除了需要公司管理层的一致努力,建立更灵活、包容的机制外,同样也需要为公司的投研人员和业务骨干去创造能发挥他们特长和能力的空间。没有宽容的文化,就难有繁荣的土壤。可能这也是因为我在清华经管学院当了三十多年老师的原因,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我影响颇深,我总认为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公司的员工,都该因材施教。比起在挫折和失误中可能会出现的“一蹶不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他们在一次次纠错和反思中的成熟与成长。

具体而言,公司在对投研人员的考核上,主要是四个字——“知行合一”。简单来说,诺德鼓励每位基金经理形成自身风格,其中包括对市场认知的逻辑、投研的风格及组合的策略等。而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主要是看基金经理能否“知行合一”,是否能根据自己的投资体系及框架来履行基金产品的契约规定,而不单纯去看当年的基金业绩或排名。所以,考核的周期更多是会拉长到两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维度。

可以说,这样的绩效考核和管理模式,给予了基金经理一个更自主和宽松的成长空间。基金行业竞争激烈,经常会出现基金经理因短期业绩排名落后就产生非常大的压力,在压力之下往往就会让基金经理很难从容的再去按照自己的理念投资,长此以往就很容易动作变形,步步走错。

举个例子,过去诺德也出现过多位较优秀的基金经理短期业绩不佳的情况。当时,我们顶住了来自多方的压力,反复和基金经理沟通探讨,对其投研体系逻辑和构筑投资组合思路进行深入了解,最终我们坚定地支持基金经理的选择,而此时公司需要去做的就是尽量去做好渠道和投资者地安抚、陪伴和解释,让市场能够理解出现这种结果背后的逻辑和原因。终于,风雨后见彩虹,我相信这就是坚守的力量。

问:基金行业的激励手段也挺多的,比如说股权激励、个人系基金公司、事业部制,您觉得这些对基金经理的吸引力有多大?

潘福祥:包括股权激励、事业部制在内的激励机制,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是给留住人才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而能为优秀人员提供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应放在首位。此外,在长效机制上,能让基金经理、研究员等公司骨干,同股东、持有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绑定,也有助于基金行业进入真正的良性循环。

首先,管理超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能够为公司贡献高额的管理费,这需要市场给予非常客观的认识。资产管理行业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一位优秀的基金经理为公司股东创造的价值。

但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对公司的贡献并非是线性的,也不是永远有序的。所以,激励机制的形成,要建立在科学、公平、公开、市场化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要有适当约束。就像公募基金行业过去推行的薪酬体系改革,我认为这些都是较好的尝试,它不仅客观和全面去考虑了激励问题,也避免了基金经理们可能会出现短期的行为。

其次,资产管理行业是一场马拉松,能跑到最后的都是长期坚持以诚信为本,且长期为持有人创造稳定回报的人。或许有些明星基金经理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非常耀眼,但若不能坚持长期,最后都可能会和流星一样稍纵即逝。我相信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投资生涯所带来的职业自豪感,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能拿金钱来衡量的。

极度集中的持仓不应该成为常态

拒绝风格漂移

问:根据您的经验,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投资者如何去预判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潘福祥:从投资学的角度出发,我会主张在做资产配置时,一定要让自己处于“进能攻、退能守”的位置,要为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做好资产配置的准备。但往往现实情况的演绎则更多是呈现出一种剑走偏锋的状态。

最近两年市场出现明显的趋势:投资抱团或者集中在非常狭窄的赛道上。这种极度集中持仓的情况,我相信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市场的常态。因为,拉长时间后就会发现,投资者在这整个过程中能赚取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无论是近几年火爆的白酒、医药、还是芯片、新能源,风口往往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尤其在”退潮”时,回撤非常剧烈。在这样的状态下,短期耀眼收益仅会是昙花一现,更不足以谈长期收益。

其实历史经常在重演,市场也总是在不断地波动,有波峰、波谷,有高涨的时候,也有低落的时候。但是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市场环境,总会有一批产品表现优异,卓尔不群,赚足眼球。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获得好的投资业绩并非难事。殊不知,投资不能穿越时间隧道,无法通过后视镜来提前看到股票涨跌排行,基金经理选择投资标的的时候面对的是未来不确定性的市场,不是靠掷骰子、押大小来赌运气,而是要在期望收益和预期风险中做权衡。今天的业绩明星高收益的实质,可能是投资组合承担潜在风险获得的补偿。拉长时间维度来比较,要获取长期可重复的持续业绩表现,就需要管理人去较好地平衡投资风险收益,这甚至有时要主动放弃一些追逐市场的短期高涨而带来的收益诱惑,更多聚焦在对企业长期价值的挖掘上,以相对确定性的成长来对冲可能的短期波动风险。

基于这样的认知,诺德基金从来不主张基金经理去做一些剑走偏锋的布局。我们更希望每一位投研人员能从长较长的时间纬度去看待市场。就以我们过往的业绩为列,诺德旗下的权益类公募产品近5年、7年、10年的整体排名都较为靠前,但近1年、2年的表现相对平庸。

问:近两年市场风格飘移严重,公募基金市场应该如何去进行规范呢?

潘福祥:就我而言,有个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1999年、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之际,当时美股中的成长股表现亮眼,但价值型股票都下跌惨烈。但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却有一只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美国公募基金产品,净值不仅没有下跌反而还出现上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基金经理卖掉了当时表现较差的价值型品种,而配置了很多的互联网股票,所以才使得产品的整体业绩表现非常不错。

虽然业绩表现不错,但等到年底,众多机构投资者还是选择了赎回。赎回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机构投资者们认为,自己买基金本身做的就是资产配置。如果子基金产品所投资的标的与其合同约束的范围出现了较大的偏离,那么无形中就会让投资者处于在一种风险不可控的状态中。所以,我们常说作为一名成熟的基金经理,自己需要知道“赚的是什么钱”,并要长期坚守自己的理念。

回到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当前也出现了市场资金“蜂拥”到一些热门赛道上的情况,“风格漂移”的情形比比皆是。我个人认为,这后果可能是悲观的。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本身就充满波动和不确定性,风格漂移无法为投资者提供真正长期的价值回报;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投资市场的生态,一个合理的生态,应该是要能够满足不同类别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我们要做的是能够为不同风格、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在这其中,要注意两点,其一,在提供产品的时候,要明确该产品的风格,以及该产品适合哪种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其二,一旦确定好风格后,就不能因为市场的短期行为而随之改变。

问:能否具体谈谈解决方案?

潘福祥:解决风格漂移的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让基金经理真正认识到,能够坚持自己被市场实践所证明的投资逻辑与理念,是一名基金经理能够成功和长期成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考虑拉长到两至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仅考察短期业绩,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长期理念的基金经理。

两大因素助力公募基金“黄金10年”

中小型公司也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问:过去两三年公募基金迎来“大跨越”发展,市场人士预计有黄金10年发展期,您是如何看基金行业未来前景?

潘福祥:我非常看好未来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前景,或许不仅仅是“黄金10年”,而是“黄金20年、30年”。

这背后主要有两大因素助力。第一、中国经济正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型,虽然在这过程中经济增速出现了下降,但因为基数足够大,质量的提升会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能给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企业数量也将越来越多。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和优秀企业的持续增多,是资产管理行业黄金10年、20年最重要的基础。

不可否认,近两年经济发展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经济增长压力巨大,但我们不能简单以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是应该始终坚持用长远的眼光去做衡量。我们目前所处的困境和所遇到的问题,只是一个短期的偶发事件,仅仅是中国长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小波澜、小涟漪,我们不应该因此丧失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持久动力的信心。从国家科技创新的大趋势,从众多优秀公司在科创板、创业板上的IPO现象,也足以显示出这一磅礴且具有持久发展的创新动力。

第二、中国普通老百姓财富结构的根本性变迁,也是中国基金业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动力。过去20年,普通投资者的理财方式主要是依靠投资房地产、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在这背后也体现出非常旺盛的财富保值增值需求。然而,在中国宏观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此前依靠经济扩张带来的财富增长机会被逐渐削弱,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正在成为投资者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甚至可能会慢慢变成一个主要的方向。可以说,老百姓财富保值增值的“主战场”,已经从房地产等其他领域转向资产管理行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正推出个人养老金投资制度,同时即将推出一系列配套的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推动普通老百姓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从海外市场的发展历史看,美国401K计划的推出,是美国公募基金发展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为美国公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相信伴随着国内个人养老金投资制度的推出,会使得整体市场的投资理念、投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给公募基金行业提供最重要的长期资金的支持。

问:市场注意到,过去行业大发展背后是头部效应明显,您认为,对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应如何寻找自己的突围之路呢?

潘福祥:任何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所谓“头部化“效应,这是正常行业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产业结构理论——行业发展让效率进一步提升,是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常重要的特征。

从目前基金行业发展格局看,一方面确实体现出这一“头部化“特征,头部基金公司的产品份额可能占据了整体行业的80%、90%;但另一方面,我相信靠业绩和服务双维度作为衡量标准的资产管理行业也存在另一种发展可能性。因为资产管理行业做的是投资者预期收益和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产品服务,并不是完全靠一个“百货商店”式的包罗万象的产品货架就能满足所有的投资者,因为这背后存在 “千人千面“的理财需求,这也为专注在某些特色产品领域、提供满足投资者个性化需求的“专卖型”公司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突破方向。

若每家中小公司若都能坚持打造自己在某一个方向上的核心竞争能力,那么一定会赢得自己的“市场份额”。

从美国资管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个特点。美国有高盛、美林等巨无霸型的大投行,也有很多中小型的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因为只要有合适的产品,有具备自身特色的服务,就能够满足一批投资者对不同风险和收益偏好的选择,而这些公司为这类投资者提供的与个性化需求相应匹配的产品也同样能够获得认同感和客户黏性,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这也对中国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具有很好参考和借鉴意义。一方面是行业的头部化趋势,另一方面是行业不断走差异化、特色化之路,这两者并非是“舍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存共生。甚至相比起欧美市场,中国14亿人口的投资理财需求更为多样化、差异化,这也是为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打造自己的特色型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问:中小型基金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呢?

潘福祥:证监会也在一直强调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最重要的主要是两方面内容。

第一、资产管理行业要牢记本心,基金本质上是信托关系,拿着老百姓的钱为其代客理财,我们要为投资者提供真实的服务,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并努力为投资者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这一初心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如果仅为了博取短期业绩和排名,不顾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那就本末倒置了。

第二、在坚持本心不变的情况下,每家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为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的投资者,提供满足其风险收益偏好特征的产品和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这也是基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的一大特征。

潘福祥:

一位30年清华教授的“基金之旅”

潘福祥,若抛下诺德基金董事长这一身份,他还是一位在清华大学教授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授,特殊的经历让他有着不一般的格局和视角,也为诺德基金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格和文化。

回顾潘福祥投身证券投资行业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教好这一门课。早在1990年,他刚刚留校清华大学当老师,正值上交所成立之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安排他开设证券投资学课程。当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中文书很少,潘福祥只能自己通过阅读英文著作摸索,而在1991年9月正式在清华经管学院开设了国内最早的投资学课程。

和朱镕基的一次对话,彻底改变了潘福祥的人生轨迹。1992年,他被提拨为经管学院院长助理,28岁的他成为清华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他因此也与兼任经管学院院长、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有了更多的工作接触。自1984年年开始兼任经管学院首任院长的朱镕基,一直要求清华经管学院要做成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因此,他也要求学院的每一名老师一定要是所在领域内的专家。

一位教授证券投资学的老师,也需要成为证券投资领域的专家。带着这样的使命,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划拨了30万元的科研经费结余,潘福祥开始了去上海炒股之旅。期间经历诸多波折。

知行合一,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1992年至1997年,潘福祥是清华经管学院的正式教师,教课的同时也在“兼职”炒股;1997年后,他在金融机构工作,“兼职”教书——每年授课两个学期的课程:春季在北京教授清华经管学院MBA的证券投资学课程;秋季则在深圳研究生院为清华大学金融硕士讲课。

在2006年诺德基金成立以后,潘福祥始终站在“一线”,已有16、17年。在他看来,教学与管理基金公司,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两种工作都在迫使他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潘福祥在诺德基金的不少动作正体现出一个清华教授的大局观和专业度。比如2015年担任诺德基金董事长以来,搭建起一个优秀的投研团队,建立了一套适应中国市场的投研机制;比如在投研一体化上,要求每位投研人员要具有“大局观”,让行业研究和现实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形成较好映射;比如要求投研人员要能“知行合一”,鼓励每位基金经理形成自身风格并坚守自己的理念,从长周期维度对其进行考核;比如加强固收类产品的布局,并积极筹备养老FOF、Reits、量化产品等,用丰富的产品线去满足“千人千面”的理财需求。

在采访之中,潘福祥谈及最多的是初心。正如他作为清华大学教授的初心,是为了教好一门课;而作为一家基金公司董事长,他的初心是始终将投资者利益置于首位,始终坚守在一线为投资者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在上海疫情期间,潘福祥也是行业的“逆行者”之一,在诺德基金公司办公室坚守了几十天。谈及这段经历,他淡淡表示,我只是用行动跟大家坚守在一起,为了不负投资者的重托,而这一行动正显示了他的“初心”。(CIS)


二:基金固定收益是什么意思

基金封闭式是基金产品的运营模式有关。
固定收益是合同中表明的收益。
基金获利少.风险相对的很低.不过你可以了解一下黄金.这个风险可控.收益更好
固定收益是指的保本不变的基金。这样的基金没有的,只有银行的定期存款是这样的。
封闭式基金是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品种。
开放式基金成立要有一个封闭建仓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