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的基金

jijinwang

商业地产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管理规模超过200亿元。截至2020年6月30日,嘉实旗下共有8只固定收益类产品,包括嘉实稳健增长混合a、嘉实价值精选混a等,其中嘉实价值精选混合a自成立以来累计回报率达42.93%,年化回报率达12.18%。此外,嘉实基金还拥有一支专业的投资团队,其中包包括基金经理王宗合、基金经理李晓星等。


一:商业地产的基金公司

地产基金企业有复地投资集团、新奥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德信资本、荣盛泰发(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上海中城联盟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建银精瑞资本、新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天津)有限公司、远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信保(天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网站公布的信息显示,管理规模从50亿元到1000亿元不等,大多数都是超大集团旗下的公司,如得信、复地集团。
地产基金即私募股权,地产投资基金一般指专注于房地产领域的私募股权基金,是一种面向私有地产资金进行并购或开发的投资模式。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成立地产投资基金的国家之一,也是金融制度、法律法规相对健全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房地产投资专业性要求高、资金需求大、地域性强、流动性差等不利因素,美国出现了由房地产专业机构管理的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其在汇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后进行房地产投资。
二、地产基金项目的特点和优势
1、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便于投资者控制风险,而且该类基金具有面向投资者更为广泛的优点。但是美国对开放式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有所限制,该类基金一般不能直接投资于房地产资产,而是要通过投资于房地产投资信托股票、房地产相关债券等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来参与房地产产业的投资,而且要求其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比例达到基金规模的90%以上。
2、以获得投资收益为目的的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提供者之所以不采用“单个投资制度”直接投资房地产项目,而是通过“集合投资制度”间接从事房地产投资,是因为房地产投资基金具有流动性高、变现能力强、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运作规范的特点,具有“单个投资制度”所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

二:商业地产的基金排名

财联社9月21日讯(

9月21日,标普报告称,将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A-”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下调至“BBB+”,并确认其短期发行人评级为“A-2”;将中国长城的子公司-中国长城资产(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BBB+”长期发行人评级下调至“BBB”,并确认其短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为“A-2”。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华融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长期/短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BB/A-2”下调“BBB-/A-3”。 确认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的“BB+”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和“B”短期发行人信用评级,长期评级展望维持“发展中”(DEV)。将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信达(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BBB+”,展望“稳定”,并确认两者的“A-2”短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将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下调至从“BBB+”下调至“BBB”,展望“稳定”,并确认两者的“A-2”短期发行人信用评级。

目前全国性AMC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共有5家,分别为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东方、中国信达、中国银河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据了解,2022年来,四大AMC(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东方、中国信达)先后入局出险房企的收并购。

标普在今年8月的一份报告中称,不良资管公司会帮助解决出险房地产开发项目,但可能更具选择性和商业性质,其本身并不能为房地产纾困基金提供大量融资,原因在于资管公司规模不及银行,而且部分资管公司自身在杠杆和监管资本要求方面的空间有限。

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整,AMC助力纾困,参与范围及力度都有所增加。标普称,国有资管或将在政府指导下承担更多的政策职能,有可能接手利润较低的项目。例如,部分资管公司被鼓励通过参与房企的破产重组、筹组房地产救济基金以及推动停工楼盘复工来帮助提振地产市场。

截至2022年6月底,AMC的重组不良资产平均占比为45%-50%,相比之下,中国主要银行对房企的直接贷款敞口仅有5%-6%,另外25%-30%则是对抵押贷款者发放的房贷。这表明AMC的房地产集中度都很高。

中泰国际研究部主管赵红梅认为,标普下调四家全国性AMC公司,主要是在房地产市场疲弱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AMC普遍持有大量的金融投资,其公允价值对于资本市场的波动较为敏感,AMC也在参与风险房企的资产处置;随着经济的下滑、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确实在面临较大压力,从事不良资产经营业务风险相对也在加大。


三:商业地产的基金运作模式

1.“持有型物业”明显增加。
2008年,部分原本是分割出售的商业项目受整体持有趋势的影响,也转向了“大持有型物业”。但“持有型物业”模式需要较大的资本实力作为保障,目前主要为一些型开发商和外资企业采用,因此传统的产权式商铺仍然是市场的营销模式之一。
2.二三线城市成为投资热点。
3.商业企业与地产开发商强强联手。
4.外商投资加大,投资方式多样化。
5.大中型城市多中心、商业多中心趋势明显
日前,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发表《2006中国商业地产发展报告》,总结了当前我国商业地产的六大特征。摘要如下: 特征一:“订单式开发”理念获得普遍认同 以往照搬住宅项目的“先开发、后销售”运营模式被打破,“先定位招商,后投资建设”的订单式开发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国内商业地产的运营管理机制正逐渐走向成熟,符合商业地产发展规律和特征的运营理念开始流行。 特征二:大型企业相继战略性进入商业地产 2005年,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的开发商、运营商都齐头并进,在各地掀起了一波波商业地产扩张的高潮。由于大开发商的强势进入,中小开发商生存压力加大,一些地区商业物业供大于求的态势明显,后者因资金实力有限而更为被动。 特征三:融资渠道出现新变化,多元化格局初显 2005年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海外投资总额高达23亿美元,其中购买商铺和写字楼的有16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等著名海外机构投资者和基金觊觎国内优质商用物业。 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一种理想的商业地产融资形式被普遍看好,但由于海外上市的条件和门槛较高,reits的成功在中国还属于“个案”。 农总行下发《中国农业银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并放宽对商业地产发放贷款的年限。但受制于国内信用和评估体系的缺陷,这一试点没有全面铺开。 特征四:投机性开发现象依然存在 一是概念炒作,二是销售方式炒作,后者如“返租销售”、“售后包租”等。但其缺陷和危害逐渐暴露,投机性泡沫开始破灭。 特征五:shopping mall(即大型购物中心)前景遭质疑 shopping mall“究竟处于衰落期还是成长期?合理规模应该多大?该如何选址?”等问题答案不一,其开发热度已有所降温。 特征六:非正常盈利模式“喧宾夺主” 一种是从地价获利,利用地方政府引进外资的迫切心情,利用与外资商企合资等形式,变相从政府低价拿地,实现高额利润;另一种是给主力店非正常的免租期引其进驻,然后以主力店为诱饵,高价销售周边店铺,从而获利;第三种是产权式返租。而以物业销售和租金为主要收益的主流盈利模式,实际上被边缘化了。 关键字: 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