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论文上怎么看基金(国外基金怎么看净值)

jijinwang
这种评级看论文,看基金,看奖项。不看临床。

1、论文基金是什么意思?

论文基金项目是什么?基金项目就是由国家财政拨款,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需要,以及相关政策和规划所资助的基础研究项目和应用研究项目,基金项目的扶持对国家科研水平的提升来说是一大助推力,论文就是这些项目科研成果的直接体现形式。

  在论文发表中,如果文章是有基金项目的,总体来说是有利于论文发表的,要优于那些没有基金项目的论文,所以很多论文在发表时希望可以署名上某个基金项目以便文章顺利发表,论文挂基金项目很常见,但是需要慎重对待。

  所署名的基金项目首先要确保与文章有关联,如果是毫无关系,就显得画蛇添足了,不利于文章的发表见刊,确保关联性后,就是挂基金的数量了,数量上虽说没有明确的限制和规定,但一篇论文不宜挂过多的基金项目,对这块国家的监管必然会越来越严格,所以作者在发表论文时需要特别注意。

  论文挂基金项目主要取决于基金项目资金对论文发表的贡献大小,比如提供了数据采集所需资金或者提供了论文的版面费等,又或者是论文使用了基金项目中的研究方法或者技术,所以论文与基金项目的关联务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论文上的基金项目可以随便写吗?

不能随便写,要写和文章相关的基金项目,也不能多写,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最好能是省级以上的项目。

3、如何提出一个好的自然科学类问题?

转载自蒋高明《如何提出科学问题》

蒋高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9月出生于山东省平邑县,1985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英国的Liverpool University进行访问研究, 1995年至199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圈二号研究中心高访学者。现任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城市组委员、联合国大学SUMAMAD计划国际咨询专家、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编委,《植物学报》副主编。迄今发表论著200余篇(部),SCI收录刊物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已培养了37名硕士、博士、博士后。毕业生中,10 人出国深造,13 人在中国科学院工作,8 人进入大学任教,3人晋升为教授或研究员,10人晋升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9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全程培养了中科院植物所第一个外国留学生,并培养了德国、法国、美国、伊朗等进修生5人。目前,正在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8人。
2009年9月14日,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教授做客互动百科访谈室,因雀巢婴幼儿食品含转基因成份事件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为此特意对转基因食品做出了相关知识解答。

编注:蒋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在科研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所以我就不班门弄斧了。直接把他的文章附在这,希望大家受益!

***再次重申,只限于学习,不可做其它用途。

“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审理来自国内外的论文稿件和基金项目,也经常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该文章有发表的价值吗?该项目值得资助吗?而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要看论文作者或者基金申请者到底想干什么,他们是否提出了值得发表或者值得资助的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顾名思义就是在人类掌握或了解自然规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问就要答,问题产生了,自然就要找到答案。当前的学科越来越细致,对科学的认知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仔细了。有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有些则依然没有解决好。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科学家群体的存在,科学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

提出问题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因此,科学问题是非常关键的,很多论文值得发表或者很多项目值得资助,都是他们提出了很好的科学问题,并有了探索科学问题的途径(技术路线),或有较好的实验结果,或有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如果按照这样严格的标准来判断,我们正在进行的研究、已经完成的论文,或者正在审理中的项目,很多还是没有抓到科学问题的实质。

中国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万计,动用的研究经费也达万亿元。理论上,人类能够想到的科学问题,中国人都想到了,能够解决的也都解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发表大量论文和申请大量资助苍白无力的结果是,科学家拟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或者问题解决得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呢?这是因为当前的许多文章发表或者基金都是功利的,前者是文章写好了,要找一个科学问题去发表;而后者是为了得到科研基金,临时找了个科学问题当幌子。前者目的是要发表,后者则是要钱。这样功利思想驱动下的科学研究,恐怕难以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也难以解决科学问题。

那么,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呢?据笔者粗浅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科学问题来自人类的好奇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好问一个为什么。重力的发现、元素的发现、蒸汽理论的发现、细胞的发现及进化论的发现等,都是人类好奇的结果。如果没有了这颗好奇心,可能就难以提出问题,很多都是习以为常,那么结果就是庸俗的人碌碌无为一辈子,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科学家。因此,对于以科学为职业的研究人员来说,总是保留一份好奇心是非常必要的。人类往往在孩提时代最好奇,也总有稀奇古怪的想法,而提出的问题也难以回答。像当年两小儿辩日,就难倒很有学问的孔子,今天解释起来还需要很多物理与光学知识。如果有孩子问我鼻孔眼儿为什么朝下而不冲天长,这样的问题也很难一两句话说明白。好多孩子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如果要准确回答,恐怕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难以说清楚,只能找个借口混蒙过去。

第二,科学问题来自实践,来自生活。实际上,人类是在不断地与自然打交道才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的。瓦特发现蒸汽原理,就是受到开水壶冒蒸汽的启发。实践中不断提出一些问题,也不断解决一些问题。人类衣食住行的进步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的。过去日行千里是不可思议的,今天日行万里也能够实现。类似的问题依然会有很多很多。电话、电视、无线电、电报、手机通讯、微博、电子邮件及微信等技术的不断更新,都是人类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数学、材料、物理、光学、计算机等领域的科学问题后才得以实现的。今后科学的进步依然会有来自实践需求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将来得更快。处于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还应从实际生活中找灵感,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人员不能总停留在实验室内,要走到工厂农村或大自然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笔者熟悉的生态学为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物种消失、水与能源危机、气候变暖、臭氧层消失、雾霾、基因污染,无一不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解决这些问题也对生态学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现实的问题。如果生态学不顾眼前的现实问题,依然停留在纸上谈科学问题,做重复实验,只能让人笑话。

第三,科学问题来自怀疑精神。人类掌握的知识不断被同行或者后来人写进教科书,在某一特定时段,直到后来人指出其问题,那些知识都是作为科学真理而存在的。然而,科学真理也是相对的,经过不断努力,人类总能发现前人科学认知上的不足或者错误,科学就是在不断纠错中成长壮大的。被写进教科书的知识也是可以质疑的,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勇气,需要足够的功夫,不仅仅是不人云亦云而已。反之,如果不认真学基本知识,轻易对自己的研究标榜为填补国内或国际空白,都是某种无知的表现。更有很多研究,本来结论都写进教科书里去了,他们没有认真研究书本上的知识,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实际上连重复研究都算不上。科学是要经得起质疑的,那些容不得别人质疑的科学不是真的科学,是假科学。只有具有怀疑精神,才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很简单:他们说得对吗?

第四,科学问题来自知识积累。当前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许多科学假说、定理、原理层出不穷,有些经得起科学检验,有些则是昙花一现。这样的科学故事非常多,它们在哪里呢?除了上面提到的教科书比较定论之外,就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学术刊物就是承担着负责记载并传播科研人员科学发现的,真的、好的科学发现总是有科学故事的,科学问题是引发科学家发表的动力,科学数据是其证据,科学推理则是给同行描述其科学发现是不是探讨到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如果你要提出科学问题,就要到茫茫的文献大海里去泡,多阅读文献,多看别人怎么做,才能启发自己。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读文献了,往往从网上找一些二手文献,尽管毕业论文上赫然列出了一两百篇文献,但有些也只有看看题目而已,并没有认真研究。这些都不是做科学研究的态度,也不会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只有自己真的入迷了,对大量文献了如指掌了,所设计出来的实验才有发表的价值,申请基金也才有中的可能性。

第五,科学问题来自知识交流。火花依靠碰撞而产生,如两块石头碰撞就是硬碰硬,这样的火花如何产生呢?显然是在人的交流中产生。文献是死的,人是活的。多与人打交道,就会不断受到启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同行,可能外行提出的问题更值得注意。因此,要想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就要多参加学术活动,多听多问。当问题多到成为一团乱麻的时候,再听一些高人点拨一下,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科学研究是大脑劳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理论,阅读了大量文献,并注重实际,经常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才不会轻易放过一个科学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

总之,科学问题不是为问题而提出的,它不是功利的产物,而是严肃且辛苦的科学劳动的产物。作科学研究,往往提出科学问题最难。我们在研究中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建议新入道的同行尤其年轻的研究生们多多想想这个问题。”

4、论文投稿基金项目怎么填?

写课题的名称或者编号。

论文的投稿基金是指在本篇论文是属于哪个课题的,通常来说大部分的老师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申报课题,只要将课题的名称以及具体的编号写进去就可以了,当然如果说实在没有课题的话,也可以借用别人的相关课题。

填写论文所依托的基金项目,并填写基金编号和基金全称,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或者某某省自然基金,项目编号…,教育部某某基金,项目编号…

5、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有什么区别?

【看到这个问题,有点兴趣说一说,我是文科博士,和理科的博士论文范式不太一样,我就是说说文科的吧,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到底有啥区别?记得刚读博士的时候,管科研的院长我和说,读一个博士差不多相当读10个硕士,当时没有这个概念,现在深有体会。谈一谈。】

  • 第一我认为在选题和论文的创新上要求不同。记得我读硕士的时候,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多就把论文差不多写完了,而且是停停歇歇那种,字数在4.5万字,研究的问题就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作了分析,看看现状、调查问卷、提提对策,基本上就结束了、博士完全不同,选题上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能够结合所在专业的前沿问题就行突破,不能是炒剩饭。硕士就弱了,创新性与选题突破性弱,掌握基本的科研规范就可以。关键一点就是创新,博士论文虽然创新很难,但是也要在视角、内容上有一点点创新,在这个领域你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第二,博士论文是持久战,硕士论文是局部的持久战。文科博士说要是说他三个月和半年时间能够博士论文做完,我基本上不会相信的,基本上不可能,博士论文消耗了三年的精力和时间,查文献、选题、论证、调查以及撰写和这个过程中出现你预料不到的问题,导致博士论文一直在路上,不可能说你一年就写好,而是贯穿在你博士生活的几年之中,是持久战。硕士论文如果你认真用心基本上不到一年时间就能够完成,当然,不包括前期的开题等等,相对博士,硕士消耗精力要少。
  • 第三,读书量与思维逻辑考察的不同。我记得我硕士参考书也就不到50本,而且就翻一番,但是博士翻阅的书量就在600本以上,参考引用的都在200本,还不算中英文期刊文献。主要还是思维逻辑,硕士论文提出问题、研究方法与操作、结果与分析、对策与建议的分析框架,博士完全不一样,它需要围绕你的问题进行层层推进,章节间需要环环相扣,严丝合缝,而且要将主题始终贯穿其中,还有一点就是学术表达能力,你知道并不代表你能够表达出来在纸上。对人的逻辑思维考研非常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说,说什么,为什么等等想的特别多。
  • 第四,身体的支撑。博士论文不仅仅是智力的输出,更是身体的支撑,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博士论文对身体也有要求,天天头疼脑热、天天弱不禁风,如何有一个好的状态学习呢?所以,在这里,各位博友也要注意身体哦,劳逸结合。

最后想说,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论文,都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对待,才能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博士的论文与硕士的论文到底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可能会一上来就想到篇幅问题,说博士论文的篇幅往往更长。事实是这样,但论文的篇幅并不是评判论文之间的区别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像比博士论文长的硕士论文,也是大有人在,因此,如果仅仅用篇幅长短来评判论文的区别,确实是有失偏颇。

众所周知,无论是博士论文还是硕士论文,在难度方面都是有着比较高的要求的。当然,博士论文的级别往往比硕士论文要求更高一些,不少高校都明确要求,博士要发表SCI,而硕士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强制规定。

除了篇幅和难度的不同,文章本身相互之间也会有一些不同之处,一般体现在以下几点:

1、硕士论文可以使用现有的手段解决新产生的问题,或者是现有的技术在新的领域进行应用;而博士论文则往往要求提出创新的理论、新技术或新概念。

2、硕士论文能够以现有工作作为基础,进行改进和优化;而博士论文要求在目前的领域内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做出更有规模、更有深度的成果。

3、硕士论文可以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不同的理论及实验比较;而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有新方法,并且要在理论或实践上有本质性的突破,一般也会要求囊括并超过已有的研究成果。

4、 硕士论文可以生成负面的结果报告,只要这些结果是通过正常的手段产生的(也就是说,对结果的要求可以是成果型的,也可以是经验型的);但博士论文不能只产出负面的结果,至少要有一些创新性的正面产出。

5、从资格上来说,拿到硕士学位的同学,此时并不是一名独立的研究者,因此,也一般不从事全职的研究;而取得博士学位的同学,从资格上可以成为独立的研究人员,也可以直接应聘高校的教职。

总而言之,不管是博士论文还是硕士论文,写作和发表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是相比较来说,博士论文的难度更大一些,因为至少发表SCI就得要求是英文写作的,而硕士论文则不需要,从文章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上来说,博士论文在这方面要求也会高一些。

以上就是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的主要区别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论文期刊方面的内容,或者是有其他方面的疑问,欢迎关注并私信我,相信能够给你一些有力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