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历史业绩重要吗(基金历史业绩怎么算的)

jijinwang

选拆分基金为何要关注历史业绩?

今年以来已有7只基金宣布获准拆分,其中业绩表现优良的宝盈鸿利已在3月4日拆分,并在农行、建行、工行、中行、招行、邮储银行等代销渠道集中申购。与此同时,近期有近10只新基金正在或即将开始发行。

但对投资者来说,选择拆分老基金还是新基金颇令人迷惑。宝盈基金表示,由于能够实施拆分的老基金多为业绩表现良好,单位净值较高的绩优基金,因此,拆分基金已有的历史业绩给在震荡调整市场中几成“惊弓之鸟”的投资者吃了个定心丸。业内人士表示,在当前震荡调整的市场中,投资者除应关注基金的收益能力外,更应注意基金的抗跌性。像宝盈鸿利基金,截至2月29日,今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在可比较的43只积极配置型基金中排第2,该基金过去一年的净值增长率达到84.07%,在可比较的40只积极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4,过去两年的年度化回报率112.17%,在可比较的35只积极配置型基金中排名第1,均高于同期基准指数。

怎样看一支基金的历史业绩?有什么指标吗?我是新手正在学习中,都说

到晨星网看,输入基金名称,里面有个总回报可以参考

如何从历史数据中看基金的好坏

基金的好坏主要是看基金的管理者的操作思路,其次,是看什么样的基金,比如股票型基金,那就跟股票的涨跌有关了,去年股市单边下跌,有的赚了3倍(个人操作),有的跌了很厉害。再次,基金也是和经济的大方向一样,经济好的时候,股票也好,基金表现也好。最后,基金也是有波段的。所以,基金也要根据波段进行操作,不能只放着不动。首先,可以考察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基金累计净值增长率=(份额累计净值-单位面值)÷单位面值。例如,某基金目前的份额累计净值为1.18元,单位面值1.00元,则该基金的累计净值增长率为18%。

其次,可以考察基金分红比率。基金分红比率=基金分红累计金额÷基金面值。以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融通深证100指数基金为例,自2003年9月成立以来,累计分红7次,分红比率为16%。因为基金分红的前提之一是必须有一定盈利,能实现分红甚至持续分红,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基金较为理想的运作状况。

第三,可将基金收益与大盘走势相比较。如果一只基金大多数时间的业绩表现都比同期大盘指数好,那么可以说这只基金的管理是比较有效的,选择这种基金进行定期定额投资,风险和收益都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匹配状态。

第四,可以将基金收益与其他同类型的基金比较。一般来说,风险不同、类别不同的基金应该区别对待,将不同类别基金的业绩直接进行比较的意义不大。

最后,还可以借助一些专业公司的评判,对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有一个比较好的度量。挑选一只牛基,投资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基金的过往业绩

投资者了解基金以往的业绩是非常必要的,就如同观察考试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的优秀程度一样,基金以往的表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基金的盈利能力。虽然考试成绩不是最好的指标,但却是最现实可用的指标,对于基金来讲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观察基金过往业绩的时候要与同类型的基金相比,否则“苹果和梨子”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要将股票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相比,而不能把货币市场基金拿来与股票型基金比较。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比较基金的回报率,我们更要关注基金在为我们赚钱的同时让我们承担了多大的风险。如果有两只基金的收益率比较接近,那么我们一般会去选择那只波动相对较小风险不大的基金。

基金的持仓结构

基金实质上是基金公司提供给投资者的理财服务,但这一服务是通过证券组合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为基金也要买股票、债券。那么,我们通过基金的证券组合可以看到基金在投资风格上的很多特点,例如我们通过一些统计学上的方法,可以区分出一只基金它所持有的股票到底是大盘价值类股票居多呢,还是更加青睐小盘成长类股票。从证券组合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基金在日常运作中的特点,例如仓位的轻重、持股的集中度以及资产的周转率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基金的投资风格。当然,更直接的方法,是把基金的十大重仓股列出来,一一加以评判,从这些股票的潜力来判断近期基金的表现。

基金经理

投资者挑选基金时,不仅要了解基金的历史回报与风险,基金由谁管理即基金经理在管理组合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基金经理手握投资大权,决定买卖的品种和时间,对业绩的优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自身的投资理念和思路对基金的运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么关键的一个人物,投资者该如何去关注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从基金经理以往管理的业绩表现入手,这是比较容易得到的数据,可以反映其整体实力和投资风格,这些数据越多、跨越的时间越久,越能够说明问题。其次查看基金经理的从业经验,如果基金经理曾经做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从事投资之后又经历过市场的牛熊转变,这样的经历会使基金经理在管理基金时受益非浅。最后还要关心基金经理的职业操守。为什么要关注这一点,是因为投资者购买基金实际上是购买了基金经理的投资服务,基金经理受我们之托来帮我们理财,在这种关系当中信任是最重要的。如果基金经理我们不能信任,谈何托付?因此,投资者要关心自己所依靠的基金经理,有没有被监管部门处罚的记录等等。

基金公司

基金在运作当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基金公司这个大环境之中,基金经理在管理思路和方法上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公司管理层的影响,因此基金公司也是选择基金时需要考虑的对象之一。我们主要关心基金公司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公司整体实力如何,旗下基金是否普遍表现较好。除了投资管理水平,我们还要看看这家公司在投资者服务上的水平如何,是不是以客户为中心,是不是为客户创造了尽可能的便利。此外,公司的内部管理是否规范,股东是否能够提供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选好基金之后,还要看看这只基金是否适合自己,基金的投资目标、投资对象、风险水平是否与自己的目标相符。在基金投资上,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的,投资者需谨记。

另外,买了基金不等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们仍然需要定期关注,但不需要很频繁,每个季度结合基金的季度报告来就可以了,综合分析基金的表现之后再决定是否对基金进行操作。

如果风险承受能力不大的话,买基金是为了保值的话,可以考虑一些债券基金或者是货币基金。。

如果你愿意冒点风险,追求长期利益的话,

我推荐的是嘉实300 嘉实300

嘉实沪深300跟踪沪深300指数,相关研究表明,股票指数的成分股市值一般在达到70%以上时,才能够保证有足够的市场覆盖率,并比较真实、全面地反应市场股价的动态演变,沪深300指数横跨沪深两市,其成分股的总市值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81.82%,流通市值占沪深两市总流通市值的69.92%,在对国内股市的覆盖效果方面要大大优于其他指数,同时经过2008年65%以上的超跌,沪深300的估值优势相对明显,显示出良好的投资价值。

最好祝你投资顺利咯定投银行的"基金定投"业务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类似于银行零存整取的基金理财方式,是一种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和相同的金额申购某种基金产品的理财方法。基金定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平均投资成本,因为定投的方式是不论市场行情如何波动都会定期买入固定金额的基金,当基金净值走高时,买进的份额数较少;而在基金净值走低时,买进的份额较多,即自动形成了逢高减筹、逢低加码的投资方式。 定投首选指数型基金,因为它较少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只是被动的跟踪指数,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情况下,长期定投必然获得较好收益。而主动型基金则受基金经理影响较大,且目前我国主动型基金业绩在持续性方面并不理想,往往前一年的冠军,第二年则表现不佳,更换基金经理也可能引起业绩波动,因此长期持有的话,选择指数型基金较好。若有反弹行情指数型基金当是首选。 国外经验表明,从长期来看,指数基金的表现强于大多数主动型股票基金,是长期投资的首选品种之一。据美国市场统计,1978年以来,指数基金平均业绩表现超过七成以上的主动型基金。 因此我建议你主要定投指数基金,这样长期来看收益会比较高! 易方达上证50基金是增强型指数型股票基金,投资风格是大盘平衡型股票。该基金属高风险、高收益品种,符合指数型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基金经理林飞除了担任上证50基金经理之外该基金经理还担任了指数基金深证100etf的基金经理,作为指数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其具有较强的指数跟踪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2008年1季报基金经理表示,50指数基金将继续在严格控制基金相对基准指数的跟踪误差等偏离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判断,对投资组合做适度的优化和增强,力争获得超越指数的投资收益,追求长期资本增值。 易方达管理公司是国内市场上的品牌基金公司之一,具有优异的运作业绩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公司目前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1374亿元,旗下囊括了12只权益类基金和6只固定收益类基金。今年以来公司权益类基金净值排名出现了较大分化,整体业绩有一定下滑,但长远看公司中长期投资实力仍较强。上证50etf:上证50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于2004年1月2正式发布,指数简称为上证50,指数代码000016,基日为2003年12月31日,基点为1000点。上证50指数是根据科学客观的方法,挑选上海证券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以综合反映上海证券市场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一批优质大盘企业的整体状况。 华夏中小板:华夏中小板etf的标的指数为深圳交易所编制并发布的中小企业板价格指数,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股、备选成份股。为更好地实现投资目标,还可少量投资于新股、债券及相关法规允许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

基金是不是历史业绩越高越好?

结论是否定的,跟踪的历史业绩记录既可能是有帮助的,但也可能是来捣乱的。

从历史业绩进行推断的主要陷阱包括以下几点。

1、潜在风险

历史业绩误导性的主要表现是未知风险。在一个基金的存续期中,投资策略可能对于某个小概率事件进行了风险暴露,而恰巧这段时间没有发生这个事件,因此历史业绩没有反映。在这种情况下,历史业绩是不具代表性的,或者说,具有极强的误导性。这里的核心概念已经在第4章中进行了讨论。

2、数据相关性陷阱

图6-1展示了债券市场在过去30年的强劲上涨。想象一下:在广泛使用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中使用债券这个投资标的。在给定的波动率(作为风险度量)条件下,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会给出一个最高预期收益的投资组合。这个模型的结果是基于历史上各个投资标的的预期收益和波动率,以及它们互相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算的。一般来讲,债券的上涨势头越强越稳定,在最优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也就越高。

图6-1美国国债期货主力连续合约

注:期货主力连续合约图表展示了连续持有国债期货多头的净值变化,并考虑了合约展期的价格调整。

在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中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历史数据是未来决策的可靠依据。这个假设合理吗?具体到债券,过去30年的业绩和未来业绩的相关性有多强?债券市场长期牛市的驱动力来自从1980年开始的商品熊市和同期的低通胀。虽然自2002年开始商品市场触底反弹,但是通胀继续低迷,后者得益于2008年及之后的经济危机。债券的长期牛市(或者说,利率的长期下跌),与自1979~1980年开始的两位数的通胀率下跌到2008年后期不足2%的通胀率的这个大势,是亦步亦趋的。

然而,债券的未来前景与过去的历史业绩似乎并无关联。债券利率已经从1981年的15%跌到目前的3%,无论如何展开想象的翅膀,未来下跌的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对于未来的预测,过去利率的下跌(债券的上涨)不仅仅没有指导性,更是一个“不可能”指标。我们很难想象未来30年,利率可以从3%跌到-12%。相反,利率长期大跌之后,大反转倒是很有可能。得益于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带来的强劲需求,商品价格已反转形成长期上涨趋势。到目前为止,由于较高的失业率,尽管商品上涨,通胀还是保持低水平。不过,随着失业率的改善,通胀率似乎也要重拾升势。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的延迟效应叠加了对于债台高筑的担心可能导致未来长期内上升的通胀和利率水平(也就是下降的债券价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去在牛市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在未来可能是导致熊市的因素。过去的债券牛市是由于长期以来利率从非常高的位置跌落至非常低的位置,而未来的下跌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进入上涨轨道的可能性反而会很大。进一步来讲,利率的长期下跌说明利息收入已经充分地下降了。在此背景下,过去30年债券市场的昂扬走势更像是未来债券会持续走低的理由,而不是在一个投资组合中提高债券权重的理由。

历史业绩仅仅在历史能够推断未来的时候有借鉴意义。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做此假设。就像债券的例子一样,有时候,过去的历史业绩其实是一个反向指标。在没有搞清楚过去如何推断未来之前,千万不要用历史业绩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3、过高的收益率可能反而是坏事

优异的收益绩效未必就是一个好的指标。有时候,过高的收益率反映了基金经理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而不是其优秀的管理技能。来看一下1998~1999年股票长/短仓的明星基金经理。那些重仓科技股股票(尤其是互联网股票)的基金经理会大幅跑赢市场。这段时间内,越高的风险暴露——在互联网股票上持有重仓——意味着越高的业绩表现。市场对于持有过高估值,而在基本面上一文不值的股票的基金经理给予了过高的回报,从而导致了这些股票更高的价格。那些小心谨慎、克制自己不过度投机的基金经理大幅跑输市场。因此,在2000年年初选择基金经理的投资人很可能倾向于选择风险最大的投资组合而不是最高水平的管理技能。大多数在1998~1999年表现最好的基金经理在随后2000年3月开始的互联网泡沫中伤亡惨重,整个科技板块巨幅下跌直到2002年。

另一个优异表现来自过高风险而不是管理水平的例子是2003~2007年采用信贷利差策略的对冲基金。擅长高收益债券投资的偏多的对冲基金得益于债权收益和资金成本的价差而表现出色。利用杠杆,价差带来的利润翻了好几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杠杆可以提升利润,但随着信贷利差的收窄或者拉大,资本成本的收益和损失也会同步放大。2003~2007年,高收益债券的信用利差逐步缩窄,意味着资本收益提高了利息收入。那些用了最高杠杆和承担了最高信用风险的基金经理同时受益于利息收入和资本收入(由于利差的原因)。因为信贷息差并未急剧扩大以反映长期暴露的风险,所以由增加杠杆而承担的额外风险并不显著。那些根据过去3~5年的历史业绩,在2007年年中,选择信贷利差对冲基金的投资人很有可能选择了那些承担最大信用风险而不是拥有最高管理技能的机构。可悲的是,信贷利差的急剧扩大,导致杠杆下的成倍损失,那些承担最大信用风险的对冲基金在随后的两年内糟糕透顶。

投资陷阱在于有时候过去优异的业绩其实反映了负面的过高的风险,而非正面的过人的管理技能。如果市场条件十分有利,过高的投资风险将不被察觉—非常合拍的市场条件导致了优异的业绩。而且,某些极端的行情鼓励了投机(例如,互联网泡沫、信贷利差泡沫),而这些狂欢大大加剧了市场往后形成拐点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不仅仅没有代表性,还具有严重的欺骗性。投资人必须要理解助力优异业绩的原因并且合理判断未来是否能够延续辉煌。2000年年初重仓互联网股票的基金经理可能会有一个漂亮的业绩曲线,但是理解背后原因的投资者才能对此风险保持警惕。正如保罗·鲁宾(Paul Rubin)指出的,“千万不要被牛市中的光环冲昏头脑”。

4、无可比性

考虑以下两个在策略池中候选的基金,我们以最大回撤作为主要的选择标准。

(1)基金A:最大回撤25%。

(2)基金B:最大回撤10%。

哪个基金的风险更大?许多读者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幼稚的问题。难道不是很明显基金B的风险更小?错了,未必是!事实上,以上的信息完全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假设我们提供更多信息,如下所示。

(1)基金A:最大回撤25%,历史业绩时间7年。

(2)基金B:最大回撤10%,历史业绩时间3年。

如果更小回撤的基金历史业绩的时间也更短,我们实际上无法判断哪个基金的风险更小。如果基金A在最近3年的最大回撤仅仅5%(相比基金B的10%),那么似乎基金A的风险就更小。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基金B如果也有7年历史业绩的话最大回撤是多少:也许会远超过基金A的最大回撤。

公平起见,比较必须基于相同的时间段。正如上例,如果最大回撤是主要的比较标准,比较就必须从两者都有的业绩时点开始,而不是从各自的起始点。对于其他比较标准,也是一样。

假设我们想比较两个偏多股票型对冲基金的平均年化复合收益率。基金A从1995年开始,基金B从2000年开始。如果比较是从各自的起点开始的,那么基金A拥有了巨大无比的优势,因为它在前几年的牛市里面进行了交易而基金B没有。在这个例子里面,拥有更长历史业绩的基金获得了优势;但在另一些例子里面,结果是反过来的。比如说,从1997年中期开始运作的基金会比从1999年初开始运作的基金吃亏许多,因为它经历了1997~1998年的熊市。同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将起点对齐,来避免比较上的误区。

对于基金的比较必须基于相同的基准,请记住以下这些原则。

(1)时间段。就像上面例子所讲,如果两个基金是从不同时点开始的,那么统计数据必须要从两者时间段一致的历史业绩中进行计算。

(2)策略风格。比较两个不同策略风格的基金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的业绩往往取决于对应的市场特征。将偏多股票型对冲基金和固定收益套利基金做比较是不合适的。因为在趋势上涨的市场中,前者占有巨大优势;而在趋势下跌的市场中,后者占有巨大优势。

(3)参与交易的市场。相比管理技能,市场环境对于业绩的影响往往更大。即使两个基金经理是采用同一类交易策略的,但如果交易不同的市场,业绩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举例来讲,假设两个做趋势跟踪期货交易的对冲基金(CTA),一个只交易商品期货,而另一个只交易外汇期货。当一个市场发生了巨大的趋势,而另一个市场窄幅震荡(一种非常难赚钱的市场环境),比较结果其实只反映了市场的趋势特质,而非基金的管理水平。

5、过长的历史业绩往往失去意义

通常认为长的历史业绩会比短的历史业绩更具有说服力。这个常识其实并不一定完全正确。由于以下原因,更长的历史业绩可能并没有实际意义。

(1)策略和投资组合发生了变化。资产管理规模的快速增长会使得投资策略和交易市场发生巨变。举例来讲,长短仓股票对冲基金往往受益于小市值股票的高速增长。随着管理规模的增长,仓位被迫往更大市值的股票迁移;小市值股票的仓位配比被迫降低或者完全放弃。此举可能大大降低该基金的未来业绩。因此,早些年的历史业绩对于当前的管理风格并不具有说服力;或者说,利用太久远的历史业绩可能会高估该基金的未来潜力。

(2)策略效率在衰退。一个基金早些年靓丽业绩的主要驱动力很可能由于市场结构的变化或者竞争对手的进入而发生衰退。因此,由于之前的市场环境更为有利,早些年的收益率会远高于最近几年的收益率。可惜的是,昨日不再来。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做趋势跟踪策略的CTA取得的长期骄人业绩。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趋势跟踪CTA的年化收益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随着更多使用类似策略的CTA基金进入,这类策略的回报/风险比率大大降低。一般来讲,那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CTA基金在前期的业绩会远高于当前水平。我们经常见到历史业绩中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是光彩熠熠而在此之后平淡无奇。由于助力辉煌业绩的市场环境很难重现,因此把相应的历史业绩作为未来潜力的佐证,似乎是“水中月、镜中花”。

(3)基金经理发生了更迭。拥有长时间历史业绩的基金往往更换了基金经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基金的创始管理人由于成功的业绩,很可能升迁至管理岗位,而雇用或者指派其他基金经理来负责此基金。有些时候,原先的基金经理可能部分或者完全退休。另一些时候,在大机构内,虽然原先的基金经理离开或者被另一个取代,该基金仍然挂在其名下。当一个基金的管理人发生了重大更迭,早期的历史业绩一般是没有意义甚至是捣乱的。

以上任何一个原因都能导致长的历史业绩并没有比短的历史业绩更有说服力。

◆ 投资误区1:利用历史业绩作为未来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合理的。

真相:正如我们在债券例子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有理由相信助力过去优异业绩的历史条件在未来不会重现,那么历史业绩就没有意义。同样的,如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助力过去优异业绩的投资策略会发生衰退,那么历史业绩也不可信。

◆ 投资误区2:中等回撤下的历史高收益,一般是个优点。

真相:有时候,过高的收益率反映的其实是在有利的市场环境下承担过高的风险,而不是高超的资管技能。如果某个风险是小概率事件,而恰恰在基金存续期没有遇到该风险事件,那么历史业绩所展示的证据是不足够的。理解业绩背后的来源对于分析未来的潜力至关重要。

◆ 投资误区3:在定量的评价中,拥有较高回报/风险比率的基金经理比拥有较低回报/风险比率的基金经理来得要好。

真相:经常可以见到,不同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从不同的时间节点开始,而他们的业绩往往是由不交叉重叠的时间段的表现所决定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只比较相同的时间段(而不是从各自的起始点开始)。另外,交易相同市场并且采用类似策略的基金经理之间的比较才有意义。

◆ 投资误区4:越长的历史业绩越有意义。

真相:有时候,如果在管理期发生了重大变更,越长的历史业绩其实越没有意义。事实上,越长的管理期越有可能发生重大变更。因为选择历史收突出的基金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就是突出的历史收益在未来仍是可以持续的。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假设靠不靠谱?我们可以来做一个测算。测算的方法是,假设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投资策略:仅考虑开放式主动偏股型基金,在每年年初分别选择过去1年、过去3年和过去5年收益率排名前10%的基金进行投资,投资后并持有一年